权力的作用——促进交换


 
  世界发展到今天,交换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交换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上在街边吃个早餐;

  坐公交车或者打的去上班;

  环顾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买来的。

  交换,存在的历史甚至超过我们人类,在自然界一样存在。海葵虾和红海葵之间就存在着交换。海葵虾的两只大螯各自夹着一只红海葵,整天东游西荡。一旦遇到危险,海葵虾立即提起红海葵,红海葵便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这样,海葵虾可以到处觅食,不必为安全担忧;而红海葵的收获呢就是收集海葵虾吃剩的食物。

  猴子之间相互挠痒。蚂蚁之间相互分工。这些都是交换。

  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那就是合作与交换。

  还是拿开车遇到石头拦路为例子。与后面的司机一起推开石头,这是合作。路上有行人路过,出钱或者以搭便车为条件叫他们帮忙,自己在旁边看着,这叫做交换。如果自己也一起动手,则合作与交换都有。

  合作与交换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合作相对于独立会产生一种额外的收益,而交换不会。

  一个人生产,一天可能只能生产十个单位的产品。但是两个人合作,可能一天就能生产50个单位。那就有30各单位的额外收益。

  而交换,一只猪交换三只羊,交换的双方拥有的猪羊数量不会变,只是更换了主人而已。

  对于人类来说,交换的出现与否从来都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交换的深化与扩展。因为有很多因素会阻碍交换的进行。

  货币的出现,大大的推动了人类之间交换的扩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促进了交换的扩展与深化。

  但这不是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交换会发生?

  每天清晨,人们就开始忙忙碌碌,上班的上班,出摊的出摊,开门的开门,实际很多人都是忙去着交换。

  小吃店的老板,半夜就起来准备明天早上的早餐。

  顾客呢,也愿意为一顿方便快捷的早餐付钱。

  交换双方各有所需,而又能彼此满足对方的需求,于是交换发生。

  小吃店老板想要赚钱,能提供早餐。

  顾客呢,想要吃早餐,口袋里有钱。

  自然而然的交换就发生了。

  这里由于出现了货币,似乎变得复杂了。可以这样简化一下,假如顾客是理发师,一顿早餐交换的就是一次服务。正因为小吃店老板有理发的需求,他才愿意交换,如果没有,交换显然不能进行。

  由此可见,正是彼此之间存在的权力关系让交易发生。人类之间很早就有交换活动了。
  尽管在古代,交换并不像现在一样发达,但是商人很早就存在,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人也不少。

  春秋战国的陶朱公、子贡、吕不韦,清代的胡雪岩、盛宣怀等等。

  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各种商人的活动,如《水浒传》,《红楼梦》,《清明上河图》等等。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交换在人类的历史中一直是存在的,尽管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有衰落也有繁荣。

     这个很好理解,一个人有很多的需求,总有一些需求自己不能满足,或者满足起来会很困难。例如你可以种粮食,但是盐、各种生产工具可能就无法自己生产。另外一些人正好相反,于是这种双方需求相互依赖就运营而生。交换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记得小时候,我妈妈就拿家里的粮食换过橘子、西瓜,我爷爷经常用鸡蛋换酒喝。

  一个朋友跟我说过他们那里发生的事。如果哪一家要盖房子,亲戚邻居都会来帮忙,但是不会要钱。也就是说不存在我们现在熟悉的“市场交易”。但是,这就是交换。谁帮了你,你是要回报的。当他家盖房子,你是不能拒绝的。

  而这种交换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必要的需求,还可以为自己增加财富、声望与地位。

  《史记》中也有一个很好的对比。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交换的发生与发展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老子的“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司马迁不就说过“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因为背后有着一种力量在推动者交换的发展,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这就像水总是要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流一样。

  这种权力不仅推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同时也推动着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换。

  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由于各种原因,几经兴衰,历史上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源源不断的运出,换回来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甚至外奴、艺人、歌舞伎、武器、书籍、乐器。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我们祖先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惠及今天的我们。

  早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尽管由于受到许多限制,这种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交换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完全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一样存在着这种交换。

  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

  除了通过民间商人们的交换之外,国家之间交换还有其他的方式。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到1433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

  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外国使团,包括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国家也陆陆续续的来到过中国,当然会带上些礼物。

  不说远的,就说说清代。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这些展品主要有:手摇计算机。铜镀金比例规、康熙角尺、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绘图仪。这些有些是西方赠送的,有些是中国自己仿造的。

  1792年 9月26日,英王乔治三世国王派乔治·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访华使团前往中国。当然也带了礼物。英国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科学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生活用品有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和热气球等,还有一辆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军事装备,还有一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等等。

  乾隆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数千多件。

  尽管交换的历史很久远,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交换双方权力关系的建立,交换的发展面临着重重的阻力。

  在货币出现之前,交换式以物换物的形式展开。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交换双方权力关系的建立是有困难的。即使建立了,也是临时的、偶然的。

  譬如,你有剩余的粮食,你想要换回一只猪,可是有剩余的猪的人未必想要粮食。权力的单向性,交换就不能进行。

  货币出现之后,通过这种中介,这种权力的单向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理由很简单——钱谁都想要。

  回头看看人类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货币发展的历史。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历史上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最后出现了现今常见的纸币。

  货币通过改变了人类内部权力的关系,促进了交换的深化与扩展。如今,交换已经跨越国家之间的界限在全球范围类展开。

  但是,货币的出现,让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货币本身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货币能够交换为自己需要的物质。因此,直接的交换被分成两个彼此相连的交换过程,第一个过程物质交换货币,第二个过程,再以货币换物质。这两个过程是彼此相连的。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交换的进行。

  由于受双方权力关系的影响,这两个过程都可能会出问题。例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鸦片战争前,这种彼此关联的交换其中一环就出现了问题。

  以最重要的中英贸易来说,在1781年到1790年间,中国输入英国的商品,仅茶叶一项,即达9626.78万多银元。而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从1781年到1793年,包括毛织品、棉布、棉纱、金属等全部工业品在内,总共才1687.15万多银元,只抵中国输英茶价的六分之一。

  这种交换是不可以持续的,相当于交换只完成了一半。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以缔结近代国际关系条约的形式来改变这种状况。

  乾隆年间,英国曾派使节马嘎尔尼勋爵出使中国,商讨通商问题,但却无功而返。

  1816年,英国政府又派安赫斯特勋爵率600人的使团访华,重申前请。但由于在朝见的礼节上发生争执,最后根本没有受到嘉庆帝的接见。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达到其扩大通商的目地没有成功。

  于是开始更多的派遣商船到中国沿海進行走私活动。由于向中国输入鸦片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走私鸦片成为英商的主要贸易活动。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计,1820年,运往中国的鸦片为 4570箱,较之乾隆时期的1000箱数量增长了几倍。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除了英国以外,这时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来中国鸦片,但为数较少。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的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1/2以上,到鸦片战争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由入超变为出超。

  人类社会中权力关系非常复杂,影响的因素很多,以上所说的只涉及一部反,下面说说另一部分。

  清朝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4—1683年的海禁时期,主要目地是为了封锁东南沿海岛屿的反清势力;第二阶段是1684—1756年的多口通商阶段,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 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但是有限度;第三阶段是1757—1842年的广州贸易阶段。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只留广州可以进行商贸往来,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统一经理外商来华贸易事宜,同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闭关锁国,关门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外交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实行过这个政策。日本、朝鲜都实行过。

  与闭关锁国相似的还有海禁。自元朝起中国就开始实行海禁。

  元朝海禁出现在元开国后四十余年,三十年间四禁四开,禁海之期短者三年,长者六年。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海禁时期,海洋贸易体系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嘉靖元年即1522,朝廷接受给事中夏言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处以极刑。

  隆庆初年才朝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以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

  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都阻止了交换的发生。并不是不同国家民众之间没有交换的需求,也就是说民众之间是有相互的权力关系的,然而,第三方权力的介入改变了这中状态。同样,权力的介入也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英之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定了《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

  1.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

  2.割让香港岛

  3.勒索赔款。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

  4.协定关税

  5.干涉司法

  6.自由贸易

  从此以后,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第三方的权力还可以在本来没有相互权力关系的双方创造出这种权力。从而促进交换的发生。

  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的英国圈地运动,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本来不会发生的交换发生了。原来在农民与资本家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单向的,资本家需要农民,而圈地运动让另一种权力关系——农民需要资本家产生。

   这种交换为英国的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客观上也促进了其工业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非常复杂。这种权力关系状况与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整个社会的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