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不忘恩师


    得大奖感谢钱学森
    功成名就不忘恩师 
                         中华英才半月刊文/本刊记者刘娜

   

        2009年3月,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80岁之际,收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来的贺信:“孙家栋院士: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一字一句读完了信,孙家栋百感交集,孙家栋则称自己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钱老的指导下完成的,是钱老的学生。多年前,正是钱学森的“点将”,使他与人造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建军节前3天的一个下午,孙家栋正聚精会神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同志受上级委托来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荣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在前苏联读书时就曾听说过“钱学森”的名字,当时钱学森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了。一听是钱学森点将,孙家栋心里十分激动。他没有提任何条件和要求,建军节刚过,便扛着被卷和书箱去报到了。

  从那时到现在,在孙家栋心里,钱学森始终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对钱老的感激之情深藏在他心中。那年“五一”节前,他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体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两年后,我国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航天之路,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首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工作中,钱学森的言传身教让孙家栋深受触动。

  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工作。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平台上的4个陀螺应完成精确装配后,再拆下来重新包装运输。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找孙家栋商量:“4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装了?”孙家栋觉得有一定道理,便同意了。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有个陀螺却怎么也装不上,只好立即向钱学森报告。

  钱学森听了汇报后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让大家仔细加工研磨后再试装,并亲自来到现场察看。孙家栋回忆道:“那种精密部件研磨起来很费时间,可钱老没有不耐烦。我们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装好,他在现场就一直陪到凌晨4点。”这件事给孙家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钱老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那种无声的力量让人感到比批评更严厉。”此后,他在工作中严抓质量,再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今天这样一个获得国家大奖的日子里,孙家栋仍然没有忘记钱老的嘱托。孙家栋说:“钱老这位恩师,对我的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得到这样的大奖的时候,一定要感谢钱老几十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会尽一切努力不辜负他对我的希望,同时把航天事业做得更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