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质疑80后青年在政府部门任高职的报道不断,质疑理由有几点:一是年龄太小,从工作经验来讲,任其目前的职位不够格;二是容貌漂亮,这么小的年龄可居高职,肯定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秘密!三是机制质疑,则是对政府官员选拔机制不透明的呐喊。
在仅有几点理由中,除最后一条还算理性质疑。其余理由,是不是有些幼稚和恶搞的意味?从一系列质疑事件的源头来看,都是一些网民通过网帖将事件爆料,然后媒体蜂拥而至嗅腥,将一些刺人眼球的元素炒作,诸如:“80后”、“美女”、 “副县长”、“领导儿媳”、“副院长”等容易引起社会其他公众受刺激的字眼放大事件本身,进而引起部分社会群体某些愤青情节,对该事件大肆渲染,制造社会舆论热点。
对事件本身存在合理质疑并不是坏事,这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让社会正义和政府工作行为更加透明规范,确保大众权益的最大化实现。但是,揪住几个与事件本身关系并不重要的字眼,来渲染事件,这就有些恶意搬弄是非的味道。
为什么80后就不可以居重要职位(何况从近来报道的几起事件来看,这些职位并不是要职,而仅是挂职或副职之类的锻炼岗位)?为什么容貌漂亮居其位就成为质疑的缘由?难道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就该邋遢糟糕?!更有甚者简单将年龄和经历结合,就判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是不是又显得过于极端呢?年幼而智强、官居要位的古今有之,为什么要人为割裂?在企业内部,目前80后作为中高层管理干部的人数不少,为什么就没有遭遇社会质疑?而出任政府县级官员就这么刺目?
80后作为“而立”一代,作为承前启后的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是该到这些岗位锻炼和磨砺的时候了。从中央关于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选拔和培养的目的来看,就是要建立高素质的年轻化领导团队,不断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年轻生力军。
在国外,一些40、50岁左右就任国家总统和重要国家级机构要职的案例并不鲜见,中国在未来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关键时刻,80后现在就任副县级职务,本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国内会把这些80后官员的能力和年龄、容貌、经历死板的牵扯一起?!
看待一个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单是以一种阴暗的、恶作剧式的心态来丑化事件主角、夸大一些本应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应以一种成熟而对各方负责任的理性心态来看待80后乃至更小一代人员参政的利好。
“80后”并不是年幼、无知、自私、极端的代名词,更不是贪图享受、扶不起、天之骄子的一代;“80后”有其肩负更大的未来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属于这个时代乃至以后担当重要职位的能力和魄力。
美丽并不是错,年龄也不是问题,关键是,80后身居其位的过程,是否是按照新一代青年的思维和执政理念,服务民众、服务社会。只要他能够把民众和社会责任挂在心里,付诸行动,那么,我们一时的质疑和恶炒就是一种幼稚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宣扬和夸大情结越严重,伤害的不仅是事件主角本人,还有千千万万刚入仕途边缘80后人的心,在舆论压力下,未来80后的晋升时间也将被无形延迟。
网路的便捷并不是为某些愤青做私愤、搞炒作的,通过网络伸张正义并没有错,但是没有理性的恶搞和炒作,则应该坚决封杀、制止!净化网络空间,不仅是色情、病毒、垃圾等表象的危险网络传播安全的介质,更重要的是防止某些不良的对精神层面产生扭曲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