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一个座谈会。座谈会上,一位来自农村小学的教师提到,为了解决农村学校的师资匮乏问题,应考虑调整招聘教师的标准,招更多的“全科教师”到农村学校。此前,我曾在一些培训机构听到过“全科教师”这种提法,其与“全科医生”类似,即各个科目都教(全科医生是各个科目的病都会看)。这样,一个教师可教多科,也就不必招更多的教师。可是,在义务教育学校,提到招聘“全科教师”,以此来解决教师的紧缺,还是鲜有听闻。
道理很简单——中小学校不像医院,病人可以排队等着看病;也不像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以错时安排培训学生。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得同时上课,要么同上语文,要么这个班上语文,另一个班上数学,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招聘“全科教师”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临时代其他科目老师上课。除非很不正常,即这个学校采取医院或培训机构的方式,让学生错时上课或者排队等着上课。其结果是,要么老师累翻,要么学生的课短斤缺两。
令人遗憾的是,“全科教师”的构想,似乎正是源于这种“不正常”。换句话说,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既不能再用代课教师,同时公办教师招聘难的困境,用少数全科公办教师来维持农村学校的运转。我不清楚是否全面理解了“全科教师”构想的内涵,但应该大致不差。对于这种“创新构想”,我除了感慨农村教育面对现实努力坚守之艰难外,更觉现实教育经费保障不力的悲凉。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不乏教师概念的“创新”,几十年前,出现“民办教师”,后来“民办教师”提法取消,变更为“代课教师”,现在,随着清退“代课教师”工作的深入推进,又出现两个新的概念,“合同制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
据《南方都市报》4月7日报道,广东东莞市厚街镇203名代课教师,去年通过考试,转为“合同制教师”。但转正未过一年,这些老师再次面临被清退的命运——据厚街镇宣教办人士称,公立学校生源不足,导致许多老师无课可上,政府不能白白给其发工资。这就是合同制教师的命运,随时有可能没合同。
再据前不久《昆明日报》的报道,在昆明市宜良县竹山乡,23名代课教师面临着清退不辞退、不转正、不处理的尴尬状态,目前,他们只能以学校后勤人员这一“临时工”的身份继续教书。
如果说在过去,因为师资人才培养不够,存在某些“新概念”教师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90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每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的今天,农村教育的师资建设还如此之难,还要生出各种“概念”来,就不再是人才培养不够,而是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保障不够的问题了。为什么清退代课教师之后,还要让他们以“临时工”、以“临时代课教师”、“合同制教师”之类的身份继续在学校上课?既然他们可以继续教书,为何不可通过“代转公”的考试转为公办教师?为什么农村学校想着招聘全科教师?是农村学校招聘不到人才吗?并非如此,各地的农村师资招聘专场总是爆满。问题关键在于,政府不愿意按编制招聘教师,所谓“有编不补”,为的就是“节省”办学开支,至于学校教育,则是能打发过去就打发过去。
从目前情形看,如果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继续采取以县乡财政为主的方式,就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教师新概念”——地方政府难以自觉地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补足各校的编制,更别提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推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城镇。农村教育也就只能在有限的经费保障下,在没办法中“想”各种办法,最终伤害的便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的权益。
要解决农村教育的师资问题以及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只有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教育的统筹责任。在国家教改《规划纲要》中,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具体到落实上,却没有明晰的路径,依旧强调县域内的均衡。从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看,推进省级统筹已经刻不容缓,事实上,在农村特岗教师的招聘和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的实施中,已在尝试省级统筹,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应明确整个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的时间节点。如果做到省级统筹,让农村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甚至高过城镇教师,那么,农村教育才真正有希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