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某都市报4月6日的消息说,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聚焦西南大旱,南方某省气象部门专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西南大旱的成因。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我们发现该研究员作为一名气象专家对于涉及本专业的西南干旱的气象原因,应该说解释的还是有水平的。但是,他关于我国水电项目和供水功能的一些说法,却是南辕北辙,让人啼笑皆非。
西南大旱发生之后,就有一名一贯造谣反坝的伪环保人士,就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实际上水电站的功能常常被单一化”等欺骗言论。想不到我们的这位气象专家不仅自己上当受骗了,而且还把它拿来当成自己的专家意见向公众宣扬。
伪环保的这个谎言的欺骗点在于“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当中的“等”字里面。客观的说大型骨干水电工程,确实都具有发电、防洪、供水、航运等诸多功能。其中,有些功能也确实是要相互矛盾的。例如,防洪和供水;供水和航运。这些矛盾是在于:防洪和供水以及供水和航运需要对水库的水位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座水库如果要想发挥防洪作用,就必须先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下来,留出足够的库容吸纳即将到来的洪水。然而,一旦你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之后,如果洪水没有如期到来,反倒来了旱情,这时水库里面就缺乏足够的水量,难以在干旱中发挥水库的供水作用。这就是水库防洪和供水的矛盾。
供水和航运的矛盾也在于水库的水位,例如,在目前的干旱季节,三峡水库利用自己的库容发挥出了向下游供水的巨大作用。但是同时,由于三峡水库向下游供水后,水位急剧下降,就会对重庆河段的航运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确实都是水库管理上的一些必然矛盾。非常需要我们统筹兼顾的科学调度,恰当的选择好平衡点。但是,一座水库的发电和供水之间是不会存在什么矛盾的。因为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水库的放水进行放电。因此,水库的供水的过程,往往就是放水发电的过程。水库的供水的时间长,它的发电时间就多。水库的供水能力远大,水库的发电能力就越强。因此,上述所有防洪和供水的矛盾;供水和航运的矛盾,甚至也都可以说成是防洪和发电的矛盾以及发电和航运的矛盾。
总之,水库管理中防洪和发电,航运和发电都是可能会发生矛盾,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但是惟独供水和发电之间不存在对立的矛盾。任何水库的供水能力一定是和发电能力成正比的,水库供水的同时,也就是水库发电的机会。因此,气象专家说的所谓“许多大型水电工程“只发电、少供水”的现实,使得西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的现象,是根本就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任何水电站的水库不放水(供水)都是不可能发出电力的。其实,相反的情况倒是还有点可能。例如,在洪水季节,电网里一时吸纳不了那么多电力,水库又不得不放水的情况下,水电站是有可能发生“弃水”的现象,但是,谁要想让一个水电站只发电,不放水,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根据南方某都市报报道,气象专家还认为“目前,这些大规模水电项目是否对当地河流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已经成为国内环保组织和水电开发方争论的焦点”。理由是“反对者认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使流域内出现了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
我们即便不去评论气象专家个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也应该知道西南地区“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说法,是已经被事实所揭露的谣言。当年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们为了污蔑、阻碍云南水电开发,曾经多次造谣说我国西南的水资源开发超过国际经济警戒线。可是到了这次大旱来临之后,我们才知道云南省的水资源本来很丰富,但水库蓄水总量还不足河流水资源总量的7%,目前还只剩下几十亿立方米的储量。我们云南的群众,正因此不得不遭受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的煎熬。如果真的能有西南地区的“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那么,我们的云南省现在至少将有2000多亿水资源储备,难道我们还会害怕干旱吗?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现在连原来那些编造谣言的始作俑者们——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自己都不敢再提“水库容量甚至超出了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这种欺人之谈,而我们的气象专家反倒堂而皇之的拿来论述水资源问题。特别是在该报道的最后说,气象专家认为“这次西南大旱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足够的水利设施,无法储存大量的水,使得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他更为担心的是,广大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这种说法的确让人感到很奇怪。如果一位专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就绝不会说出这种自相矛盾的话来。难道大江大河上的水电工程,都不是储水设施吗?不能储水的水电站,怎么能发电呢?在人类的能源如此匮乏的今天,世界上还有没有不让大型储水设施发电的道理?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些愚蠢无知的言论,根本并就不是气象专家自己的意思,而是某些伪绿色环保记者的借题发挥。我们也知道上述南方某都市报经常是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反水坝谣言的传播基地。也可能是我们的气象专家,稀里糊涂的当了他们造谣宣传的“炮灰”。
然而,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骗人的谣言一定要揭露,不能让它继续误导社会。我们要让大家知道,所有的大型储水水库都一定是要发电的。因为水库大了,水位的落差就大,水库大了,水量就多。这两点恰恰就是水力发电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在当前全球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大的储水水库都一定都是大型水电站。由于我们国家当前的体制,总是要把能够通过发电创造效益的大型水库,从属于政府拨款水利部门划分出去,让它运用市场机制自行发展,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投入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建设的资金问题解决了,可是却让国内外的伪环保势力钻了空子。
近十年来,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通过伪专家之嘴和伪环保记者之笔大肆的造谣、煽情,绑架了社会舆论,几乎成功的搁置了我国所有的大型水电建设的开工。因此,也就阻碍了我国的大型储水设施的建设。不但使得我国的水电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严重的落后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使得我们的能源结构严重恶化,排放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大量二氧化碳,让我们在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从而使我们国家的发展遭遇到巨大的国际阻力。而且也使得我们的水资源在调控能力严重不足,一旦遭遇极端气候,既无法抵御洪涝灾害,也没有能力应对较严重的干旱威胁。
一个社会解决水资源的根本,必须要由大型的储水设施来承担。从存储水资源的量级和能力上来看,恐怕一个省份所有的中小型储水设施,都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大型储水水库。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至今只有6%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大型水库(也就是大型水电)的建设严重受阻。这次大旱来临之后,本来是然我们认清伪环保造谣破坏大型水电(大型水库)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错误的发展模式和被动局面的最好时机。然而,却又再次遭遇到了伪环保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误导宣传欺骗。客观的说,我国目前的中小型出水设施的建设并不能算十分落后,因此,在没有遇到大灾的年份,我们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一般很不容易暴露出来。但是,中小型水利设施往往都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特大暴雨或者降雨少的极端天气,中小型储水设施往往都会失去作用。所以,仅仅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绝对不能具备抵抗大灾大难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同志在这么严重的旱灾和损失面前,仍然认识不到我国水资源矛盾的这些本质问题,那我们真是愚蠢之极。
过去为了污蔑中国的大型水库和大型水电建设,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编造的我国水库资源开发严重超国际警戒线的谎言,现在虽然被揭穿了,但是,狡猾的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又根据当前的形势,开始编造新的谣言。他们故意把水库的发电和供水功能对立起来,以便继续制造阻碍大型水电开发建设的社会舆论。实际上,不仅在水库多项功能中,发电和供水是没有矛盾的,而且就是包括像“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的说法,也是一种极其恶毒的欺骗。因为,水力发电本身,根本就不耗水,因此,任何水电的本质都不是要用水,而是一种管理水的手段。而所有民众的用水需求的本质,都是耗水。因此,水电与居民之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争抢水资源的问题,而只能是管理水和使用水之间的矛盾。
即使在大旱之时,水电与当地居民水权的矛盾,本质上也是当地居民与下游居民之间的用水权的争执。水电是让政府部门在大旱之年,能够统筹管理水资源的一种保障手段。如果水电与当地居民用水确实发生了冲突,那么水电所代表的往往都是下游居民的用水利益。在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到底孰是孰非还真是需要客观的去评价。当然,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在大江大河上建造出大型的龙头水库,储备足够的水资源。然而,伪环保造谣者的卑鄙、恶毒之处就在于,他们总是想通过欺骗宣传和挑拨公众的情绪,让目前管理与使用水资源的矛盾,又反过来变成制约大型水库(水电站)建设的理由。从而又能使得水电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
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社会上居然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媒体,一次又一次的被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的谣言牵着走,有的人不仅自己总是被伪环保的谣言所蒙骗,还要稀里糊涂帮助伪环保进行造谣宣传。更令人担心的是,在上当受骗的人群中还有我们的一些专家、领导干部和舆论工作者。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最大制约,不是经济能力,不是资源环境,而是我们的科学素养。如果我们连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不具备,而且还总是不断地上当受骗,我们怎么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怎么可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呢?
这一点,在本次西南大旱中,绿色和平主义等极端环保组织和众多伪环保者为了掩饰自己编造的谣言所带来的“人祸”恶果,再一次故伎重演,通过少数几个云南本省的伪生态环保专家和伪水电专家之口,编造谎言——3000万亩桉树和转基因桉树,将本次西南大旱的原因归咎于无故的桉树和橡胶树,并通过所谓的气象专家之口进一步强化这种谣言,其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作者水博,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附: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桉树不是抽水机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我国引种桉树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性树种,桉树和杨树、松树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桉树具有适用性强、生长快、轮伐期短、病虫害少、萌芽更新快等特点,我国现有桉树人工林230万公顷,约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8%。社会上传言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桉树林内“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甚至传言“桉树有毒”等等,我们作为桉树科技专门研究机构,愿意就此做出科学客观的说明。
关于桉树生态影响问题的说明
(一)桉树不是“抽水机”
科学研究表明,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黄檀、香蕉、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由于桉树生长快,总的用水量可能会比其他树种多一些,但并不构成危机,例如,桉树在雷州半岛的年水分蒸腾总量只占年降雨量的1/3左右,蒸腾+蒸发量为1000-1100毫升/年,远小于年降雨量1500毫米,不会造成地下水减少。并且,中澳合作项目“桉树与水”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桉树林夏季对地下水的补给是明显的,具有一定的水源涵养作用。
(二)桉树无毒
以下事实可以证明桉树不但是无毒的,而且还可以被动物和人类直接利用。澳大利亚的动物考拉(树袋熊),生活在桉树林中,专吃按树叶为生,如果桉树有毒,动物能吃吗?此外,澳大利亚从南到北到处都是桉树林,各大城市的饮用水源的涵养林基本上都是桉树,澳大利亚人从未反映过桉树林区的水源不好,更不要说有毒了。再有,桉树有一种副产品——桉叶油,从桉树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天然化合物,是用于化妆品和药品的原料,很多喉片中即含有桉叶油成份。
(三)科学经营桉树,不会造成地力衰退
所有人工林树种,由于实行集约经营,都会造成一定的肥力减低,因为人工林生长快,密度大,吸收的矿物营养多,再加上一些地方农民将枯枝落叶全部取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这很正常。是不是土壤肥力下降了,土地就荒废了?没有那么严重。关键是科学管理,补充养分,采用配方施肥,土壤缺什么就补什么,问题就解决了。
附表:桉树与其它作物吸收和带走的矿质营养量比较
物种 吸收量(公斤/公顷/年) 带走量(公斤/公顷/年)
N P K N P K
尾巨桉
(巴西) 76 6 43 15 1.5 18
马占相思
(中国) 307 10 110 50 3 18
玉米 160 30 150 40 8 38
橡胶 312 33 163 16 3 12
椰树 90 14 150 40 7 100
咖啡 110 9 120 40 3 48
注:数据来自澳大利亚John Davidson教授
上表说明,桉树无论是吸收还是带走的矿质营养量,较其他作物物相比都不是最多的。因此说,桉树会导致严重的土壤退化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以湛江地区为例,成立于1954年的雷州林业局,种植桉树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面积70万亩,90%都是桉树人工林,照某些人的说法,这里的土地早该荒废了,恰恰相反,这里的林地越来越好,桉树人工林的产量一代更比一代高,70年代前的生长量只有0.3立方米/亩.年,现在达到1.5立方米/亩.年,这是为什么,就是依靠科技,一是使用了桉树新品种;二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三是现在当地老百姓燃料问题解决了,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因此桉树越种越好。
(四)按树林下同样具有生物多样性
由于桉树林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又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肯定简单多了,但决没有到“地上不长草”的程度。据华南农大谢正生等在雷州半岛5个不同地点桉树林下调查结果,采集到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计61科127属150种,证明桉树人工林对雷州半岛的森林植物多样性并未造成降低。福建长泰岩溪林场洪长福等对漳州尾巨桉林下植被调查表明:林下植被共有29科49属53种,同样说明“桉树底下不长草”是没有依据的。
在桉树的原产地澳大利亚,桉树林中动植物资源丰富,走进按树林随处可见到袋鼠、鸟类和爬行动物,地上则有茂密的灌木和杂草。
个别情况下,按树林下植被很少,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桉树种得太密,林下无阳光,营养竞争激烈,造成植被稀少;二是有些地方在造按树之前本身就没有植被,桉树长起来了,只能说明桉树的适应性强;三是人工抚育强度太大,除草及时,高度集约经营,导致没有杂草。
桉树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桉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桉树人工林产业,首先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从种苗、造林、营林,到木材采伐、加工利用全过程中,均可产生就业机会。据估计,每公顷桉树人工林可产生直接就业职位4人。同时,在桉树丰产林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农民学会了现代营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桉树为社会创造财富。桉树木材广泛用于制造浆纸、人造板工业、房屋建筑、家具制造、园林绿化等。桉树的经济效益丰厚,种植桉树的经济回报率是目前很多产业中最高的之一,因此,华南地区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主或个体户纷纷投资发展桉树人工林产业。
科学种植桉树,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首先,桉树人工林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据研究,每公顷桉树每年可吸收9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在退化地上营造桉树,可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生物量增多,并使造林地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变化。雷州半岛过去是赤地千里,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只有8%,1954年开始大量营造桉树人工林,现有桉树近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称为南亚热带重要的农业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