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攒钱防老”到“超前消费”


    美国人喜欢借钱,中国人喜欢攒钱,不同的消费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消费习性。

 

    借钱为了什么?享受。攒钱又是为了什么?防老!或者说以备不测之需。借钱是乐观的、自信的,相信还得起才去借;攒钱是保守的,有时是悲观的,为了不确定的未来不得不忍痛牺牲眼下的幸福。当然了,借有时也会“借”出麻烦,乐极生悲,闹出什么次贷危机之类的等等。而“攒”呢,艰苦的同时,心里面特别地踏实。

 

    中国汽车市场,十年来,消费者从“攒”到“借”的变化,真实地记载着营销的变迁。

 

    因为以攒钱为乐,注定了中国人买车注重经济、实惠、耐用,从而像捷达这样的车型一火就是19年,其势头想抑制都难。于是,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价格战,以廉为卖点,降价成为了一种屡试不爽的营销秘笈。F3……一大批价廉的车型大行其道。

 

    围绕着降价营销,衍生了一系列“细分”的营销,比如,数字营销……厂家、商家的目的很明显,无非是以各种方式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性价比最高,无形之中,这迎合了经济、实惠、耐用的诉求。

 

    “为什么岁尾年初,市场专家的预测往往令人大跌眼镜,皆是特有的消费习性在作怪。中国汽车消费,不是精准的,而是实用的。”一行业人士分析说。

 

    十年了,这种情形渐渐地变了,“变”化很大又不十分彻底,于是,形成了时下“多元”的消费方式,以及由之而生的“组合”式营销。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呢?原因很多,有经济的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动着观念的转变;有80后,这个3亿人之巨有着新观念消费群体的崛起;以及90后,具有奔放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新新”团队的出现……于是,新营销方式、“新新”营销方式产生了:单就中高级车而言,全“民”而“动”,一概成了“运动版”,不管“动”的是外形还是本质;于是,一些放下身价的高档车,也放出了这样的“狠话”:专为时尚一族量身打造……

 

    “打住吧!希望一切营销手段、灵丹妙药,变成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本质的认识,品牌为上,以后省去巨额的营销成本,还之于消费者。消费者买车,不受所谓的营销而左右,只看品牌,拨开各种营销制造的谜雾,在网上查一查价格、配置就可以决定买还是不买……这才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另一行业人士的话,有一点点片面,却揭示出了一个大道理。“那么,品牌来自哪里?来自产品的品质,来自商家的服务,来自厂家的责任,来自日积月累的好口碑。”他接着说。

 

    总之,今日的中国汽车市场,消费文化在转变,消费诉求在“回归”,营销也在蜕变,蜕变到关注汽车最基本功能的“原点”,至少,正在向这个方向走。这是消费的进步!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