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与《易经》卦序
什么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
“大同”不是说社会完全没有差别,而是指人、社会、自然的有序与和谐,大同社会是说社会各阶层遵守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阶层、各成员之间尽管其需求各有差别,却能够相互包容、协调,各守其位,各尽其责。
具体而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要达到“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就是通过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人向往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就是推选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使社会各成员和睦相处,相互信任,通过有效管理使政府守公信,企业守诚信,公民守德信;社会各成员,不论儿童还是老弱病残都有所依归,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夫敬妻爱,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社会物质财富与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简而言之,大同就是最大限度的和谐与有序,是理想的社会形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下执政者的政治理念。“和谐”的含义很深刻,不和谐就没有稳定,不和谐就不会协调,不和谐就没有稳步的发展,社会就会走向混乱。不和谐的根源在哪里?不和谐的根源在于失去均衡。
《周易》中的卦序就是一种秩序的体现,是社会理想的卦象表现形式,笔者修订后的塔排卦序(见http://www.chinavalue.net/Blog/298046.aspx)更能体现和谐与有序。
在塔排卦序中,六十四卦揭示的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卦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下经之间、上下经内部都是阴阳(爻)均衡的,十层塔排结构的每一层都是阴阳(爻)相对平衡的。这给我们启示,一个和谐有序的结构,其基础就是平衡(公平均衡),从整体到局部都要求相对平衡,才能实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不平衡有诸多表现,如社会诚信度低下,分配不公平正义,发展机会不均等,权力行使与权力制约不匹配等等。
当代社会确实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所以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了当前最首要的任务,这是执政者审时度势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过去的“发展是硬道理”转变到“公平、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上来。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核心,不同的历史时期《易经》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特别是卦序的排列。其实《易经》只有一部,就是一部揭示事物变化规律的典籍,然而为什么还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呢?历史文化不同所以卦序及卜筮方法等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沉积。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卦序系统。
《周易》卦序基本上是中国农业社会所遵循的模式,当今世界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普遍进入工商业社会。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3000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特别是近30年来的变革,中国社会发上了巨大变化,为应对多元化工商时代社会形态的需要,《易经》的卦序也应随之改变。
有位“大道无积”的网友说:
古人置《易》于崇拜地位,非王者之兴而不能作,作易者都是仁王,平常人是不能也不敢作(指有另创作一套)的——敬畏天,以孔子之才德,尚叹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何况后代儒者?
笔者回复:
明白先生的意思,我无意于圣贤。在中国历史上,研究、构建卦序的人也不是没有,宋代陈抟就是其中之一。陈抟何许人也?
据史料记载,陈抟(?~989)为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陈抟隐居于华山多年,精于易学,尤擅图书解易,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就是其所传。
朱震在《汉上易传·进易说表》中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后朱熹将先天图刻于其《周易本义》卷首,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得以流传。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历史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从文王、武王至今恰好3000年了,中国是否会步入盛世,是否开创新的秩序?“圣王”会归来吗?
原文作于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