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背景下的创业投资


“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从去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三个“关键词”既是党和政府既定的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的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也是已经和将要颁行的一系列相关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更是我们判断和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依据。经过三十年持续的高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从“保”增长转化为“稳”增长,本身即是水到渠成和势所必然的结果。因为传统的以制造业、以出口导向型同时也是高耗能型的快速发展模式已显现出弊大于利的态势,因而转变增长模式、稳步发展经济、倡导“绿色GDP”正在从口号转化成现实实践。而经过去年应对危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流动性空前规模的释放,又为今年开始在所难免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因。因而“防通胀”特别是“管理通胀预期”是当下政府经济政策取向须臾不得放松的关注点。但对应的措施已远不是收紧流动性能够行之有效的了。因为这一轮正在酝酿的通胀与八十年代末的通胀成因截然不同;那时是“短缺经济”约束条件下的通胀,这次是产能过剩特别是资源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一般消费品产能尤其过剩背景下的通胀,是由于流动性急剧扩张导致的“结构性通胀”。因而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也离不开“调结构”。

“调结构”意味着转变增长模式——从传统制造业,从出口导向型向新型产业和内需导向型“华丽转身”。一方面是“转身”迫在眉睫且别无选择,以中国的人口和二元化结构,以中国的资源禀赋,传统的增长模式不可能支撑起我们期望的“和平崛起”;另方面“转身”之所以“华丽”,是因为代价巨大且困难重重,我们必须考虑就业压力、考虑区域经济的巨大失衡、考虑劳动力成本的势必上升。因而我们说,“调结构”较之“保增长”和“防通胀”是更艰巨同时也是更“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因而也是一项长期国策。

“调结构”即转变增长模式不可能主要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因为“调结构”指向的新兴产业,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新型靠“供给”驱动的消费产业,都是没有历史存续的,且多是民营经济,指望银行的大力扶植既不现实又违银行“锦上添花”的经营之本。必须依赖发达的规模足够大的追求高回报的同时能够承受高风险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已经开启的创业板市场。而创业板的前端,便是我们所说的各类“私人股权基金”。同时,改革开放30年业已积累了巨大的民间财富——这从温州炒房团,煤老板退出资金等现象中已露端倪;这些民间财富大多退出于传统加工业、一般消费业和政府强势的资源产业,它们不可能再回到已经过度竞争的完成原始积累的产业,它们寻找出路——创业投资必然成为重要渠道。

可以说“调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创业投资产业将迎来不可抑制的新高潮。由此关于创业投资的专业知识,创业投资的国际经验,创业投资的发展与问题越来越被有识者关注。而 王燕辉博士悉心著述的《私人股权基金》一书便成了有志于此的人士不可不读的完备的工具书。

王燕辉博士既有留学哈佛大学的前沿的专业背景,又有从事国内金融业的实务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性专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私人股权基金》系统和多角度地介绍了私人股权基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描述了行业的基本状况和最新发展,全面总结了中国本土私人股权投资业的发展历程,概括了现阶段的主要特征,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主张。对投资者、企业家、基金管理人、立法和行政监管部门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都会有启发,对推动我国股权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期待着您的共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