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利策小说奖
张放
一年一度的美国普利策奖又有了结果。我更关注的,是普利策小说奖。因为翻阅一下历史就知道,自1917年开始颁发“普利策新闻奖”后,从1948年开始颁发“普利策小说奖”后,捧红了很多包括我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小说作品及作者。这是一件十分了得的事情。
早在1953年,普利策小说奖颁给了很多中国人后来都十分喜爱的小说家海明威,那一年,他因为写出了《老人与海》而获奖。
1961年,普利策小说奖颁给了后来搬上银幕并成为经典电影的小说作品《杀死知更鸟》;
1976年,普利策小说奖颁给了我个人十分喜爱的小说家索尔-贝娄,原因是他写出了那部后来成为小说中的经典的作品《洪宝的礼物》;
1982年,普利策小说奖给予了写出“兔子系列”的约翰-厄普代克。原因是他写出作品《兔子发了》。事实上,普利策小说奖后来再一次颁给了这个脸长得很长,但小说却写得绝不拖泥带水的作家。
1983年,普利策小说奖被给予了《紫色》作品,这部小说后来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成电影,红极一时。
后来,进入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第一次颁给了后来成为美国人的中国人哈金,因为他写出了《等待》。
尽管哈金获奖时已经由中国人变成美国人。但他的那部获奖小说《等待》的内容,却仍然是以他年轻时当知青的经历写成。最有趣的是,哈金从此告别了在餐馆端盘子洗碗的打工生活,成为了有别于国内的“专业作家”的专业作家。可以想见的是,在美国,一个英语非母语的中国人,靠写英语小说谋生,听上去有多么疯狂。可哈金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做得不错。他于2005年以小说《战争垃圾》,再次问鼎普利策小说奖。
很多美国人不再仅仅靠上世纪30年代的赛珍珠的过时小说,转而通过哈金的作品,来了解当今中国了。尽管,哈金的作品,在国人眼中来看,与当今社会是那么地不同。
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颁发给了小说《路》,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老无依靠》,红遍美国。
应该说,从历史角度看,普利策小说奖奖励过的小说,总体质量的确不错,至少“吃苍蝇”的感觉并不多见。普利策小说奖在历史上,也有过几次获奖小说空缺的情况发生。估计也是为了维护小说的质量而不得而为之的结果。但这显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人们对它的积极看法。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越来越有影响力。人们也越来越高看它几眼。从哈金的端盘子洗碗转而成专业作家并很好地在美国生存下来的例子来看,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美国人十分看重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小说奖之一:普利策小说奖。
反观我们的茅盾文学奖或鲁迅文学奖什么的,好像是捧红了一些作者和作品。但总体上说,似乎质量和影响力,还没有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强。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不过,假如某一年,真的评选不出来优秀作品,而只能“矬子里拔大个儿”地选出“优秀作品”的话,那恐怕,很多读者就会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作家们是否住了五星级酒店上面,集中在是否坐奥迪车上面,而不是作家们写出来的作品身上。这样一来,借《老大的幸福》里的一句台词,那就是,把很“高雅的事情给弄庸俗了”。
此外,今年,普利策小说奖给予了写出 Tinker 作品的作者。
这部小说的内容,与文学永恒主题之一——死——有关。是写一个人还有8天就永别人世,回忆自己的一生经历的故事。
另请关注:美国民众一般透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国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