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东方之冠”为何让我绝望?


世博会“东方之冠”为何让我绝望?

 

 

2010-4-13广州日报A8版有这样一篇文章《老广加冕中国馆,东方之冠世博惊艳》,第一段原文:

 

参赛

一波三折院士慧眼识珠

……

何镜堂首先将定位用8个字概括:“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建筑师都会想到中国馆要表现“中国味”,难就难在如何在形体上或精神上表达中国文化的韵味。在344个方案的竞逐中,令人惊艳的“东方之冠”(即现在的,何镜堂的,后面提到的华工的)却没有进入初选。

但在20进8的评选过程中,评审专家对选出的方案都不满意,院士程泰宁又回头去翻查被淘汰的方案。他把落选的“东方之冠”再荐给齐康等两位院士,使其最终入选。

最后一轮,该方案以最高票和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并列第一。清华的吴良镛教授致电何镜堂,希望两家合作,由他来带队。何镜堂一口应许,国家馆以华工方案为主,地方馆以清华为主。

……

这是一个叙述慧眼识珠的经典情节。我在澳洲时也听说过悉尼歌剧院的类似经历,但那时我是听别人的故事,全当一个故事,也想过,如果放一个别人的作品——入选作品,建在这样的位置,是否也一样会备受瞩目,继而惊艳世界?而这次是自家的事,我必须要说了,说实话,读完这段话,我立马气愤起来。飞机还没起飞完毕,我不得不关了无线,打开电脑,写下下面的文字。

 

这其实就是一个学术霸权分赃的过程。南北两个年逾七旬的老权威共同主导一出评标游戏,中国那么多的年轻设计师这么多年练的功夫哪去了?

 

你看,人家招标,都过了多少轮了,344,挑出20,20进8,这个时候,为何某个院士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所有的方案命运,可以全部推翻,那当初的评选程序又有何用呢?为什么都是自己选出的又会“都”不满意?(后文有说,何的这个最后方案也是有争议的),为什么到淘汰的方案中一找就能找出来何镜堂的,为何又能再荐给另两位关键的院士?再看最后一段,几乎可套用当年上海滩青帮红帮共同处理某事的方式了。南方大佬几乎要搞定之时,北方大佬看不过去了,不能独吞,见着有份!南方大佬很义气“一口答应”,于是就有了两位大佬共同主宰的结果。

 

这其实就是一个学术霸权分赃的过程。还没完,分完了现在还在炫耀!

 

如果再拿什么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来说这事(不管艺术界有什么特殊规律),我都觉得有点浅薄;浅显而沉重的是,往往我们就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不明事理,不去明事理——太让我绝望了!当事人不明,政府不明,媒体不明,大众不明!这样的绝对强奸另外344个团队灵魂的事居然可以干出来,说出来,拿出来说,而且还换成了炫耀的口气——太让我绝望了!其实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样的文化思想、这样的价值标准、这样的行事逻辑也在,还在我们的文化界、艺术界流传,且占主流地位,关键是占了大家还浑然不知——太让我绝望了!

 

明王朝已结束了快400年了吧,这样的封建军事思想,转变为现在的商业逻辑,我能原谅,但继续留在文化思想界,支配一切,我忍不住要气愤,不能文化作品也是谁能冒出来谁就是最后的成功者,伟大的作者。

 

希望大家都睁开眼看看,想想几个现象:1、为什么广东文化前些年特别发达,什么奖都被广东人得了?现在又换成哪个地方或哪一个圈子了?2、为什么一些大的作品像鸟巢和大裤衩出来前还有议论,出来后就变成绝对是伟大及英明了呢?为何能像信仰一样地“众口一词”了呢?3、 那些通过正常程序选出来,最后却没被钦点的作品到底是个么样的,就真的不堪嘛?我们关注过吗?

——太让我绝望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