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大家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疾病,其实也会“光顾”年轻人!在我国,中青年出现心肌梗死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病情更为严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猝死。不信,请看这个鲜明的例子:
心梗:老年人 PK青年,谁更危险?
在某医院心内科的一间病房中,住着一位65岁的老人熊大伯和一位32岁的年轻人小张,他们是因为同一个病住院的,那就是“心肌梗死”。
据悉,入院前5小时,熊大伯由于搬了一件重物,就突然发生左胸疼痛,胸闷,伴大汗淋漓,因为老人曾发生过心绞痛,所以家里备有硝酸甘油,他以为这次又是心绞痛发作,就按老办法来,但含服后却没有效果,于是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经诊断后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相应的治疗后老人病情很快缓解。
而同样是心肌梗死,32岁的小张却差点没命!入院前,小张在加班,加到晚上快9点的时候他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出汗、头晕、胸闷等,刚开始以为是太劳累,于是喝了一杯咖啡,谁知过后胸闷得更加厉害,全身大汗淋漓,恶心……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倒在了办公桌上,人事不省。好在周围还有几个同事也在加班,他们发现小张晕倒,马上拨打了120将他带到附近的医院。经过医护人员一番紧张的抢救后,小张的一条命终于被挽回来了!医生说,如果再晚点儿送医院,病人就没命了!事后,小张心有余悸地说,自己的命是被同事和医生从“鬼门关”拉回来的!
同样是心肌梗死,为什么青壮年反而比老年人更“脆弱”呢?年轻人该如何防范急性心肌梗死的“突袭”呢?请听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博裳为我们做的解答。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发生心肌梗死?
许主任告诉笔者,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1、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不断加强,中年轻人在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工作生活节奏快、生存和心理压力增大使现代中青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2、体力劳动减少:
现代化生产趋向于机械化和信息化,体力劳动大量减少。
3、饮食及环境污染:
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侵害,也易于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
综合以上因素,长期如此,心脏的血管壁内皮损伤、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加快,这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原因。
而一旦出现持续熬夜、过度疲劳、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诱发原因时,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粘度增加、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这样的突发起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要求提高对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警惕性、加强全民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为什么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送到医院时,病情往往会比老年人更危重?甚至发生猝死的几率也比老年人更高?
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多无先兆不适、早期猝死率较高。
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极易造成心肌组织急性缺血性坏死,并发心肌组织电生理紊乱,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这是为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1、多为首次发病:
与老年人或长期心肌缺血患者不同,绝大多数中青年心肌梗死为首次发病。
2、缺乏“缺血预处理”:
发病前,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的基础病变通常较为轻微,没有显著斑块和固定狭窄,因此心脏未能建立血管侧支循环及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所谓“缺血预处理”即反复多次的短暂心肌缺血对其后较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3、忽视早期症状:
此外,由于以往身体健康,年轻人即便出现早期不适表现也易被忽视,延迟就医,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哪些年轻人需要防范心梗的“突袭”?
对于年轻一族“心梗”的高危人群,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青年心肌梗死多发生于男性,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
而对于那些长期吸烟,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年轻男性来说,尤其应注意防范心肌梗死的“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