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论道乐陶陶


                                谈茶论道乐陶陶

                                                      陈清顺

  “席上余杯对早茶,檐前新叶覆残花”。在闲暇里,我是耐不住寂寞的。于是,常常轻车熟路地循香造访友人的茶业公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友人最多的老常客就是老师和文化界的贤达。在一声声“老师,欢迎光临”的甜美问候声中,老友握手,移凳,就坐,品茶。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静心观赏茶艺小姐们那娴熟的冲泡技艺与那一道道看也看不厌的工序。佳茗与佳人,的确是心灵的至高享受,犹如遁避喧嚣的尘世,独处幽林空谷,聆听清越超凡的天籁之音!随着一声“老师,请喝茶”的甜甜话语,无端的思绪随即收缰,一杯杯金黄澄亮的香茗捧到眼前,随着一阵阵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顿觉直通天门,折回肺腑。在茶的纯雅之香里,夹着一屡屡淡淡的花香,细细闻来,馨香久久不去;慢慢品啜,回味幽幽不绝。于是便不在乎一道品茶人的多少,往往开怀尽兴,香茗润喉,唇齿生津,打开话题,天南海北,聊至倦鸟归林,晚霞飞落方可罢休。

  清雅之境最宜人。宽敞的空间,褐红色的柜台,几张名人字画巧妙点缀其间。古色古香的茶几,精致的茶具,这就是儒雅茶人名副其实的会客厅堂。观形,赏色,闻香,品啜,在一曲曲清越悠扬的古筝曲乐中,品茶人仿佛沉浸在飘着茗香的氤氲里,此时此景,“无案牍之劳形”,身心放松,心婺八极,神游天际,顿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静赏一道道有条不紊的泡饮茶艺工序里,纯净空灵,躁烦之心顿悟了许多。这的确是份心性。性子急的人,何曾不学学品茗悟道呢?也许是从去年在友人古色古香的雅室里迷上了喝茶,我也开始尝试研究茶道。也许是缘于对儒家的独钟与偏爱吧,日子久了,居然成了茶道中人。

  茶饮清新雅逸,能静心神,除杂念,陶冶情操,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非常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因此在我国历代文人骚客、社会名流、佛道人士、|商贾官吏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调琴歌唱、吟诗作画,感赋抒怀,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很有益的和美方式。中国人至少在唐,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之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中最早的记载。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仪程都很有讲究,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这番见解,充分体现了宋徽宗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已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

  茶儒相通,品茗论道,交友结朋,其乐融融!茶中有道,重在体悟。这在喧嚣的今天,的确不失为一种回归自然、找回本真的高级享受。

  
  五湖四海皆入韵,万水千山总关情更多咨讯敬请浏览儒家茶业官方网站:www.rj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