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0第二期卷首语 实战训练要抓重点促全面


《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0第二期卷首语
 
实战训练要抓重点促全面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学习就要被淘汰。所以,向素质要战斗力、向培训要战斗力,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共识。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安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因此,加强民警队伍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民警的岗位技能和执法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警务实战训练要抓重点、促全面;抓两头,带中间。在涉及200多万人的公安机关培训中,重点是抓领导干部培训,通过抓领导干部的培训来促进带动全警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对教育训练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强调业务工作忙,没有时间、不愿搞培训,或缺乏远见卓识,不参加教育培训。要解决认识问题,首先要把教育训练列为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在职民警进行培训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民警从思想深处充分认识教育训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愿组织和参加训练的热情,提高民警学习“充电”的紧迫感。
    过去民警培训全部依赖学校的集中培训,以及通过在工作岗位上“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来提高民警的素质与战斗力,对于当前民警的执法环境与工作对象而言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对公安基层民警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组织教官队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工作实践,掌握民警的所思所想,找准基层工作最需要解决的思想、法律、技能等问题。从而结合实际确定培训的中心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因突破传统培训练兵的思维模式,建立贴近实战、操作简便、立竿见影的科学培训练兵机制,提升基层全体民警的执法素质与能力,成为当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所以,应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警种、不同职务,制定各类公安民警的职位标准和训练规范,形成目标明确、特色明显的公安民警训练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民警的学习需求。第三,强化实战技能训练内容。一方面,注重法律法规在实战中的应用,促进严格依法办事。要克服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重法理讲解的倾向,将法律条文具体化、实践化,让民警牢记于心、反复演练,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应急反应,才能有效缩短反应时间,更好地把握战机。另一方面,要强化民警实战技能训练。实战中,敌我形势瞬息万变,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查缉、搜捕、堵截、擒敌等技术需要团队间的信任、协作和配合,只有反复演练、熟练掌握、默契配合,才能克敌制胜。
 
要继续推广和落实轮值轮训、战训合一制度,提高公安民警的素质。集中培训、岗位练兵、以会代训等都是在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培训方式,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面对纷繁复杂的治安形势和担负的重任,要不断探索新的富有启发性、实践性、灵活性的训练模式。一是完善实战总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每一项专项工作或典型案件结束后,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总结,让民警实践、总结、提高、再实践。二是创新传帮带机制。以老带新传帮带曾经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因此,急需认真研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在实践中不断 完善,大力推广。三是合理运用警力,发挥分级分类教育训练的主功能作用。正确处理好工作和训练的关系,这也是对一个单位行政主管的管理能力的考验,能不能有效地组织好、协调好这对关系,也是公安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实现公安队伍正规化、提高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形成合力,使公安机关提高“四个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只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善于协调、科学把握、合理运用警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当前,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建立学习型公安机关的重要举措。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训练的意义就在于给民警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营养,以发挥更好的效能,从而,更好地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育训练要达到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