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上初中时,曾听语
现在看来,前辈文艺家的所谓“一本书主义”,当然不是限写第二本,而是强调一种宁缺毋滥的治学态度。对于一个作家(或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出书的数量,而是质量。其实,能够写出一本像样的书,绝非易事。不是看过几本书就能写出一本书,而是“读书破万卷”,悟出真谛,告诸世人。是“食尽桑万担,吐得丝一缕”那样的书。而眼下,一种时弊恰恰是重数量、轻质量。从名家、准名家,到初出茅庐上阵不久的籍籍无名者,写手们普遍重数量,轻质量,比速度,赛时效,远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在有些作者看来,“发表就是硬道理”,只要文章能见报,作品能出书,就不能说是粗制滥造。至于写了那么多,有哪篇文章、哪部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则是无关紧要的。
近日从报上看到一则故事,说有一位作家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位匈牙利年轻的女作家,她衣着简朴,态度谦虚。男作家认为她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我只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了。他得意地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部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回答。狂妄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契尔,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现在,全世界的人们大都知道她的名字,但那位自称出版过339部小说的男作家的名字却已无从查考了。
现在想出书的人很多,作为个人爱好无可厚非。只要条件允许,出本书,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作为业余作家、作者,还是不要把出不出书太当回事,更不应该去盲目追求数量。而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写作只看作是自己的爱好,就像有人爱打麻将,有人爱上网,有人爱跳舞一样,是不应该往“名利”上用劲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出名而出书,那就失去意义了,而且也很难出名。特别是看过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后面的那个故事,我从中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一个人一辈子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是何等不易!而如果能真正做好了一件事又是多么的令人开心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