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财政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使用,以期让民间投资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恢复市场活力。但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发挥民间投资需求源动力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民间资本经过长足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了,同时也成为扰动经济发展的“热钱”。然而,资金的本性在于逐利。但政府对民间资本的限制使之不能正常进入可盈余的生产性部门,不能参与正常的资金市场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不可避免地流入股市和房市等资产领域,从而可能产生资产泡沫风险。现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一个重要起点。可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促进可持续的就业复苏。
为什么大家现在投资房地产,而不投资其他行业?还不是因为营商环境不好吗?所以政府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营商环境。对于个人创业,政府能提供的是技术与资金支持。经济学上理性预期理论也同样证明:当政府未来要实行的政策被民众预期到时,则政策效果会打折扣;群众若存在预期心理时,政策无法显现应有的效果。在目前企业普遍对未来投资环境看坏的情况下,政策的效果必定不如预期。政府要振兴民间投资,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在于如何引导目前过多的资金移向极需融通资金的创业企业及创业投资企业,动员投资人提升投资意愿。其次,撤销投资障碍,在政策上营造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进行投资。目前政府的利率决策,更应该考虑国情、民情与经济问题的差异,否则即使利率调降再低、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将会失效。
其次,你要减税。前几天,我说大学生创办企业,政府应予以免税政策优惠。而有学者对我讲:“养鸡下蛋”可能是错误的。我在想,减免税如果真能培育出更多的税源,未来我国政府财政自然就有了弥补税损、恢复平衡的机会。但现在,我国税制已然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在未能确实有效改善之前,“养鸡下蛋”的论点又似乎不可相信。怎么办?还是只能选择“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办法。当然,这也是世界各国税改的共同做法。为了让政府财政不致更加恶化,降低税率所减少的税收必定需由税基扩大所增加的税收来弥补。如此,不但可为税改争取到启动的契机,税务总局又可借助结构性的税制调整,创造出充裕而稳定的税收,从根本上,改善长期的财政失衡问题。不减税行吗?可能行,但对激活民间投资没有丝毫帮助!
近期,随着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收紧信贷,在去年创纪录的信贷狂潮中积累了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已经感受到了寒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预警机制,强化对地方外债指标监测和风险管理,增强制度约束。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动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波动,即波幅比较小的波动;另一种是异常波动,即波幅较大的波动。异常的经济波动就是经济发展中的警情。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是时快时慢,有时发展十分顺利,有时则出现始料不及的滑坡。使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984年至1988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1989年则跌人低谷。这次金融危机也使得我国经济受到较大波动。经济中的大起大落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格局往往会使经济运行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容易出现失控现象。经济波动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的循环波动现象,把握其规律,加强对经济预警的研究,以提高对经济警情出现的预见性,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异常波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国民经济监测预警机制。密切跟踪、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强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做好重要经济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分析,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及时果断地提出国民经济趋势判断和应对的政策措施,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现在有几个省,已经建立了经济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预警经济运行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任务是:负责建立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统计指标分析、样本企业监测、景气预警指数等方法,分析预测经济走势,研判拐点,及时向省政府提出经济趋势判断和应对政策措施的建议。
为什么一定要有经济监测预警机制?因为,任何国家和地区,不管其社会制度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波动,严重的经济波动就是经济运行中的警情。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最低的必要水平,甚至负增长;或高于最高的必要水平,大起大落。经济增长质量低于最低的必要标准等,在进行经济预警时,需要用一些经济指标来描述和刻划经济发展中的警情。据中金最新的报告,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额为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如此到2011年末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10万亿元地方政府负债约占我国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70%。再加上,花费大量资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378亿元专项央行票据。这些坏账回收率极低,亏损是被挂起来了,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又一次延长了所持有AMC发行债券的期限,但负债并没有消失。这部分保守估算连本带息累计应该在3万亿以上。这一笔笔清楚的帐加起来真的已经不少了。但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还是有些钱可以用的。比如:中国有高达35万亿的国有资产,为政府将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化解债务问题预留了想象空间。 这也正是“赤字政府”化解压力之所在!
总结过去,我们总以为政府能大公无私的为人民谋幸福而推动改革进程,却忽略了政府是由各类动机不同的人所组成,政府各部门均在追求短期本身利益的极大化,公与私经常并不一致。而且由于缺乏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他们往往只对上负责,不对社会公众负责。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本寻租,使得日益高昂的行政投资成本等,常常通过公权力转嫁到社会公众和守法企业身上。但,这一既有轨道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必须仔细检视政治力造成改革不前的阻力所在。事实上,中国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发展,重要的是政经制度的成熟与稳定。政府急需面对的是市场化过程中,市场游戏规则不清楚,官员权责不明,所引发的贪腐问题。这个问题如能解决,盘活社会海量资金、投资新型战略产业、中国宏观管理成本能降低到西方国家的一般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将仍可以有20年的科学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在情理之中。
“赤字政府”如何化解“还债”压力?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