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的灾区情温暖人心


  2010年4月14日,是一个令全国人民哀恸万分的日子。这一天,还没有彻底从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的痛苦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又一次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刺痛心灵。

  灾害降临,噩耗传来,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胡锦涛,更是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并迅速作出一系列的部署安排,温暖了国人心。几天来,时时刻刻,胡锦涛的心都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紧紧连在一起。

  “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多位外国领导人谈到提前结束访问回国时的这席动情讲话,既生动反映了胡主席心系人民的情怀,也打动了人们的心灵。青海玉树发生严重地震消息传来,正是胡主席刚刚出席完在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之际。胡主席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地动山摇、生命蒙难的危难情况令人心急如焚。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胡主席4月14日立即向国内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落实防范余震措施,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胡主席还根据抗震救灾工作的需要,指示连夜紧急调用飞机,运送各地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并调集部队昼夜兼程开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核安全峰会和“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并对巴西进行访问后,于当地时间4月15日23时30分乘专机离开巴西利亚提前回国,并于4月17日抵达北京。还没来得及多休息,当天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便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关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严重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现在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会议要求,受灾地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月18日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飞机前往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海拔近4000米的玉树巴塘机场.总书记下飞机后,马上赶往受灾最重的玉树县结古镇, 视察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实地了解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指导解决影响救灾工作进展的瓶颈问题。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倡导者和践行者的胡锦涛总书记,心中第一牵挂的就是灾情、灾民。“提前回国”,是“情为民所系”的真实写照;“政治局会议”,是“权为民所用”的生动实践;“前往灾区”,是“利为民所谋”的深刻体现。地震无情,人有情。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灾难面前,总书记的公仆情、爱民心,为我们书写了人间大爱、诠释了人间真情。

  人民是天,民生为大。这是作为执政党总书记的胡锦涛所积极坚持的信念和宗旨。胡锦涛总书记,可谓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但是,只要人民有困难、群众有需要,他便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作出第一反应和重要批示。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作出了表率,确立了标杆。

  亲民爱民,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品德。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总书记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率先垂范,为我们作出最好的诠释和解读。然而,相比之下,我们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不能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榜样和标杆,不能真正在行动上做到亲民爱民,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遇到困难就躲,碰到矛盾就避,见到问题就让,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是明哲保身、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失去党的先进性,甚至给党的脸上抹黑。

  当然,胡锦涛总书记的灾区情、灾区行,温暖人心、感动人心,同时也是一个标杆、一面镜子,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反复比照,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经受考验,成为广大群众的主心骨,从而真正担当起抗震救灾的领导重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