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不要过于迷恋传统


                          --既超越现代,又超越传统,才能走出鬼打墙

              国人文化基因似乎有一种向后看的倾向,现实社会一旦出现些许不如人意,就喜欢在历史故纸中寻找楷模和希寄。孔子要克己复礼,认为周天子统治是最美好时代;孟子骂五霸是三皇之罪人,认为三皇禅让是最高道德准则;到了后来有人独尊儒术,有人惜秦皇汉武,每每改朝换代也要打匡复前朝旗号,刘备要光复汉室,朱元璋要驱胡兴汉,清朝入关多年以后,还有人要反清复明,现代则有人怀念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到了老百姓那里,就经常有人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风气,甚至怀念政府高度集中控制的经济模式,总之现在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于是乎,有人极力复兴国学、振兴国粹、寄愿华夏文明再次崛起。但是只要认真探究一下世界历史,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巴比伦,各个时代有适应各个时代的文明,它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工业时代不可能复兴农业时代的辉煌,网络时代也不可能复兴蒸汽机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文明。两百年前欧洲蒸汽机驱动纺织工业革命,使中国男耕女织的丝绸文明黯然失色;一百年前,美国电气革命又使世界经济重心从欧洲移到北美。这都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规律。

许多人都看到现实中国社会“GDP主义”、贫富悬殊、自然环境污染、人文环境破坏,但是开出的药方对立相克。有人要继续推行社会达尔文主义,要富人再富;更多的人则希望回到历史的美好时代。本人主张在新兴生产力基础上创建第三商业模式、第三经济模式和第三社会模式,但是工程何等浩大,又谈何容易。相信多数国人的智慧,在经受一个阶段的“鬼打墙”之后,一定能走出两元悖论的误区,找到既适合国情又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唯一出口。

后现代理论工作者喜欢用案例说话,本人也想探究两个案例。一是中国京剧能不能振兴,前几年我这个外行有幸和圈内人士讨论,共同结论就是,只要打破历史局限,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就可以振兴;否则只把它当作国粹,一板一眼不能改动,更不能与时俱进,那就进历史博物馆精心保存,供一些人把玩欣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向全社会振兴。

第二个案例是中医理论,大家都知道前几年有位院士提出“取缔中医”的那场风波,本人也坚决反对取缔的主张,因为我有两次受益中医的切身体验。可是中医理论几千年,言必称黄帝内经,言必称本草纲目,甚至把阴阳五行、28脉、手相八卦都作为千年不变的金科玉律,怎么能和全球化接轨。再说我国中医翻译成英文就成了传统医学,永远的传统医学怎么能够永远持续?必须承认祖国医学有许多好东西,但又必须承认,里面却实也有许多糟粕,既便是精华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因此我曾经建议把中医名称改为“生态医疗”或者“绿色医疗”,希望能有高人出来重视这个问题。

近些年来,不少外国友人喜欢中国国学、京剧、中医,我看多数是猎奇,我们只有把传统精华与最先进生产力相结合,更好地与时俱进、走向世界,不但使精华得以持续,很可能创生系列新兴产业,铸造新起跑线,重新跑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