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调控与彼调控如出一辙-----治标不治本
房地产发展了十几年,调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就看近两次的所谓下大力量,使猛药吧,在我看来也是临时性措施,治标治不了本。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伤及到了原本已经走上正轨的房地产市场,甚至可以说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的初衷却在无形中变成了阻滞人们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就像说人有病得慢慢调慢慢治,猛药只能救命,但不一定能把病彻底治好。
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每一次的变革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或者说是副产品。当年万元户就是一个最说明问题的例子。一些没有铁饭碗,胆子大的肯吃苦的人在被人们羡慕并嫉妒甚至鄙视的眼光下成了第一批万元户。当时有褒有贬,不知他们是啥心情?……..如果没有邓大人的南巡讲话,没有第一个冒风险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可以说就没有今天的所谓改革开放的成绩,就更甭提什么小康之类的话题了。想象的出来还是大锅饭,还是贫穷,还是分配制度…….。但是人们仍然有饭吃有房住,照样结婚生子,谁也没住在大街上。(想当年我家就是七口人住在十二平米的房子里)
再看今朝我想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是万元户了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或确切的说买得起商品房。这是事实。这就像当年尽管万元户不是什么真正的美名的时代一样,不是是个人就能当上万元户的。现在同样是大家生活都相对提高了,但是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综合各种原因就有早买房和晚买房的差别。早买的可能早需要,并且花掉了全家每月几十元收入时就节衣缩食的省下的钱,但比现在相对便宜;而现在买房相对价格是高了很多,但是收入的多样性以及收入的提高远远的超过了十几年前,而买房人需求的年龄越来越小,这就使得买不起房的问题成了人人关注的大问题,以至于是民生问题。可是看现在甭说没有人住在大街上,就是刚大学毕业就得有套自己的房子,面积还不能小于xxx平米,还美其名曰:否则搞不上对象……。这种需求甭说盖房,就是搭积木也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试看这些年人均提高了多少平米?因此不是什么土地供应不足,也不是什么钢性需求我觉得还是人们的心态问题特别是在购房的问题上。因此就以上问题是否有人提出和研究?别一味的说什么是楼市有问题了,要崩盘了等等。
扯了半天,再说回来。此次调控用所谓专家的话说是够猛的,也确实能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同时也能暂且打压一下炒房者的势头。可是同时也给真正有需求的人们,包括生活条件好了想改变居住条件的人们同样设置了一道墙,这堵墙可能还不算高,有可能炼个一年半载就能轻松的翻过去。当然到那时可以再设更高的墙。所以一次一次的调控,一次一次的新政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每一次调控之后都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房价反而涨的更高更快。因为中国人太多,人们的梦想太大太多,而且梦想从上几代就一直没有实现,憋了好久始终不能实现。如今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可是钱又总是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郁闷!所以不管房价多高,只要梦想没实现就努力去拼搏,同时大声呼吁:房价太高了。这些就是导致高房价的原因。当然还有投资和投机的问题。那既然是市场经济是商品就应该有商场上的规矩。我想政府是有所考虑的,也是有办法的。
最后我想说,中国的改革每一项都很成功,房地产业也不应该例外。如果决定走市场经济按商品的路,那就让他自己去调整,政府只做政府该做的民生保障的事;如果认为房地产是特殊商品就退回到计划经济,走分配的路,凭现在的财力让人民住好不成问题;再有一条路就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走一条自己的路,不要学什么国家的经验;不管走哪条路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大多数人民满意就是一个合理的政策。就像现在这样调来调去,几波及折将会把已有的将要成熟的市场毁于一旦。到那时就会真的不可控,真的崩盘。再放政策暖它可比前一次更费劲了。所以,此次治标的同时也考虑一个治本的方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