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旧书摊
龚明德
近三十年前,我从湖北一所大学调到被美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的出版部门担任编辑工作。寓居之初的一九八三年夏天,工余我便开始了在遍布不少街头巷尾和路旁桥畔的旧书摊淘旧书的行动,这一淘就连续不断地淘了近三十年了。
说来难以让人相信,但又确实是我亲身的经历。在某一个时段,根据我的研究兴趣或工作需要,只要我想配齐某一种类的读物,总可以在不会太久我就会从旧书摊凑足我正在寻觅的旧书或旧刊。
忘了是什么直接的外因刺激,大概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对在鲁迅日记中有过一百五十次记载的章衣萍产生了探究欲望,就大街小巷地找旧书摊,竟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几乎弄全了章衣萍的已经公开出版了的作品集子,装了满满的一个大纸箱。回想一下,可能是章衣萍抗战爆发自上海来成都直至病逝的一九四六年冬这段“居蓉十年”的史实触动了也在成都居住了十多年的我。加之章衣萍本人在新文学研究范围内,一直是一个被认为扭曲了的形象,我觉得一个跟鲁迅那么关系亲密的年轻人不会坏到当年被说成的那个样子。于是,我利用在成都旧书摊弄来的这批章衣萍原始材料,实事求是地扒梳被遮掩的史料,写了一二十篇文章公开刊布,对推动鲁迅研究不无小助。
有一年夏天在去武汉组稿的火车上,我读了新出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教育小说《爱的教育》,萌生了进一步考察此书在中国的流布史况,也是两三个月内就在成都旧书摊上弄到了大体齐全的各类此书的译本以及同一个译本的不同时间的版本,从而写出一万多字的《<爱的教育>在中国》。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五六个我比较熟悉的旧书摊摊主主动把他们搜集到的泛着黄旧颜色的《爱的教育》递给我时的情景。
在出版社做二十六个年头的编辑工作,我对谈书的中国期刊杂志特别是港台地区出版的谈书杂志尤其关注。偶而在街边旧书摊得到一本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印行的《开卷》,我就轻易地凑齐了仅缺总第十三期的整套《开卷》。印象中,一位旧书摊摊主连连找到《开卷》帮助给我留起来见到我才拿出来交到我手里,每一次都说对我有用本该送给我的,当然最终这摊主也仅仅象征地以一本一两元钱的价格让给了我。这份香港的《开卷》在上个世纪一共出版了二十四期,我只缺其中的第十三期。
在成都逛旧书摊,常常有“奇迹”发生。一不小心,就会买到极其珍贵的旧书。我先后就买到过与鲁迅同时代的健在作家生前送人的签名本、郭沫若受赠的著名诗人的签名诗集以及巴金和沙汀等名家五六十年前送给友人的亲笔签赠本,而且价格都不贵。比起上海一位专门收藏名家签名本的书爱家动耴几百几千元一本的高价,我这几十十几元甚或几元就弄到的签名本,就简直是在白白地“捡漏”了。
成都旧书摊,这几年是归扰到一个地方就是送仙桥一处楼房的第三层楼了,规范成周三、周日上午开市的旧书市场,也仍然是比较红火的。这,得益于成都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丰厚。而且,从事旧书行业的人,通过二三十年的“练摊”经历,无论是买卖技巧还是经营境界,都有了整体性的提高。
不时有惊人的讯息出现,比如一个地摊的摊主弄到一本“好书”,被一个更精明的商人低价买走,马上转手,几十元花销买的书转眼成了净赚几千元的大生意。但低价售出的原摊主却一脸平静,多事的人去问,这原摊主会波澜不惊头都不抬地说一声:“钱你都一个人赚得完嗦?”典型的成都口音中,透露出成都这方水土养育出的出奇的宽容和厚道。
就在这宽容和厚道的旧书地摊的买卖中,我这近三十年持续地购进了大量的五四以来三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方面的旧书旧刊和旧报,连连到手的珍贵材料也让我的研究不断有所进展,我先后出版的《新文学散札》、《文事谈旧》、《昨日书香》、《书生清趣》,以及去年刚问世的《有些事,要弄清楚》都得力于成都旧书摊。
我的近三十年的旧书摊上的淘书经历,更加证实了成都这个城市的开放的博大心胸。我不是本地人,一听口音就知道我是外省的人。但,我在任何一个地摊买书,摊主都不会乱要高价的,往往还会予以优待。我常得到的优待语言是:“老师,你又不做生意,这本书你要有用,随便给点儿钱。”如果是确实无法低价卖出的珍贵书刊,摊主也会明着说:“老师,我这书是五十元买来的,你总不能让我贴本啥?你给五十五元,如何?”过于精明的人会说这是生意人的惯用语,他肯定要赚钱的。也许是,但在我这儿我是对旧书摊的摊主抱着温暖的感觉的,我的研究真就大大半依赖旧书摊啊。
成都的旧书潜力就是旧书旧刊的存量究竟多大,难以估算,我看不比上海差。最近半年我得到的几十部非常珍稀的老书刊,都是原来的私家藏书,有些还留下了六七十年前文化前辈的阅读笔记,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上个月在得到成都地区六七十年前出版的一批老旧杂志的同时,我甚至还得到其中只出了两期一份文艺刊物的主事者的关于该刊物停办的两页宣纸书信手迹,几乎令我高兴得鹊跃了……
上个星期三,我同时买得两本书名均为《文学概论》的旧书,回家细赏,一本是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由中华书局印行的田汉的著述,另一本是成都本地一位教师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自印的内部铅印讲义。后者有专门记载当年五四过后十多二十年间成都新文学史况的篇章,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都历史现场”有了更切实的了解。
书香弥漫,也是成都这个文化古老城市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