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通胀压力,在官方的公开表态,以及具有官方背景的经济学家口中,普遍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情绪。国家统计局的判断是"总体上基本稳定",CPI数据总是低得不能再低,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当有人指出这点时,就立马有一些马甲公开说:“数据是有滞后性的”,而作为太监中的VIP,汉奸中的战斗机的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公开表示"近期通胀威胁不大"。据该太监去年十二月的公开言论,更是惊人“中国现在不存在通货膨胀,明年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否通货膨胀了,是要由人民说了算的。而民众对于通胀的感受,显然没有此种"乐观"。菜、油、米、水、电、气,以及天天热议的房地产价格,更是一天一个价。
现实感受与统计意义上的CPI之间的巨大反差,折射出客观存在的通胀压力,这一点从4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中就可见一斑。
温家宝总理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所确定的10条工作措施中的前4条,农业生产、金融调控、稳定物价、遏制房价,其实矛头直指通胀。
货币过多留下通胀隐患
自来水价上调、天然气涨价、电价调整……
新一轮涨价潮正在成为现实。4月14日,时隔5个月之后,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据发改委匡算,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直接影响当月CPI环比上升约0.07个百分点。
在商品价格上扬,流动性较宽松,输入型通胀压力三重挤压之下,国内物价水平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今年一季度,CPI上涨2.2%,其中1月上涨1.5%;2月上涨2.7%;3月上涨2.4%。
随着经济增长态势明朗,CPI也不断上升。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粮价可能上升的担心,资源税及劳动力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水平也存在上升的新压力;在各地经济发展规划的推动下,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冲动,这些都在宽松货币环境中已不断强化形成的通胀预期。
归根结底,自2008年底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财政货币"双积极"的政策举措,宽松的货币发行辅以巨量的信贷投放,其实早就为通胀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以来两次典型的通货膨胀
就像哲学里讲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现在中国经济找不出一个完全相同的经济时代来作比较,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2次较高通货膨胀历史来剖析,通胀将是2010~2011年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大概率事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2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即通胀率在两位数以上)。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品的价格,接着各大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的涨幅达80%。1988年和1989年,CPI分别达到18.08%和18%;而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发生在1993~1995年期间,这3年的CPI分别为14.7%、24.1%、17%。
纵览这两次严重通货膨胀,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是此前都发生过货币供应量M2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1987年M2增速27.3%,而1992年至1994年,每年的M2增速更是高达30%以上。
从实证分析,M2增幅做趋势性上升时,其对CPI的影响大体在10个月左右后开始显现,但这种影响的滞后期逐渐延长,CPI升至峰顶的时间大体滞后M2增幅到达峰顶的时间20个月至2年左右;当M2增幅做趋势性下降时,其对CPI的影响大约在20个月至2年左右后显现。
无论我们是否认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但货币供应量变化对物价有着明显的正效应,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确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9、10、11月,中国的M2接近30%,这与历史中两次通胀前的数据惊人相似,其对2010年乃至2011年的物价走势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经历过前两次通胀的经济决策者可能最清楚。
地产泡沫只是通胀预演
市场中,有乐观的专家分析称,现在我们的资本市场完全可以容纳多发出的货币量,对通胀不可夸大,不能危言耸听。
但事实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天量资金大规模进入楼市,这除了带来短期繁荣外,更多的还是泡沫的堆砌。
日前,央行披露银行今年一季度信贷投向,主要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的房地产贷款新增845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44.3%。
我们还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省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在历经年增长率162.55%、178.15%和89.72%之后,从1994年至1997年分别倒退为-1.42%、-32.05%、-56.34%和-52.94%。泡沫的破灭最终使得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对于资产价格和通胀预期的相关性,经济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但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股价、房价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轮动变化。而目前日益膨胀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包括典型的房价泡沫,都是通货膨胀的预演。
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前,房价上涨对通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楼市的火爆又让投资增长居高不下,而房地产特有的漫长生产链又加大了乘数效应。只要政府职责能够履行到位,畸高房价不信下不来,通胀预期不信遏制不了。许多事情都是政府没有尽到职责而导致的。比如:畸高房价问题,只要政府履行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职责,在土地、税收、信贷政策上向保障性住房倾斜,承担起供应70%城市居民的廉价房,畸高房价就会不攻自破。
管理通胀预期。除了及时将我国粮油肉储备充足、完全可以保障供给的真相通报给市民外,必须收缩过剩流动性,抑制其对物价的冲击;必须使得畸高房价尽快下来。笔者认为,应该控制水电气煤暖等公共产品的涨价行为,让位于农产品涨价。农产品市场非常脆弱,价格上涨,种植供给很快就会增加,价格不久就会下来。总体上说,农产品价格对CPI影响大但不可怕。农民收入一直很低,农产品适度涨价对农民增收有利。水电气煤暖是垄断经营,只要涨价几乎没有再下来的。如果一哄而起涨价必然增强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