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笔者与朱文通等合著的《李大钊年谱长编》出版


 

笔者与朱文通等合著的《李大钊年谱长编》出版

 

董宝瑞

 

今天,是革命先驱李大钊英勇就义83周年纪念日。83年前的1927428日,李大钊在北京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在纪念李大钊英勇就义83周年之际,笔者与朱文通等合著的《李大钊年谱长编》,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正文548页,44.4万字。

《李大钊年谱长编》的编写,是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为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确定的一个重要课题,系致力于研究李大钊的河北学者继编纂《李大钊全集》、《李大钊传》等书之后完成的又一集体研究成果。整个编写方案是由本书主编、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朱文通于20068月提出的,笔者为列入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这一课题组成员之一,按照分工,负责撰写谱前和正谱1889102919078月部分。笔者于200711月至20081月,完成了撰写谱前之一、二、三和正谱1889102919078的写作任务。谱前之一、二、三,均已作为单篇文章发表于《滦河文化研究》,并于去年11月贴于笔者的和讯博客。

介绍《李大钊年谱长编》编写过程及遵循的原则的前言为朱文通所写,全文如下:

 

前 言

 

       本年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科学性、真实性、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和传记性相统一,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在认真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务求客观真实地记述谱主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实践活动,举凡谱主的一切活动或与谱主有重要关系的事件均在述录范围之内。总之,力求完整系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记述谱主的生平历史,充分反映谱主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方位展示其顽强的革命精神、崇高的人格品质,揭示谱主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真实历程。

        本谱采用年谱长编体例。由谱前、正谱、谱后、附录等部分组成。

        谱前:包括谱主的家乡、家族、家世、传略等,以及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介绍、同时代中外重要历史人物等有关情况的必要介绍。

        正谱:包括家世、家庭生活,求学读书,编辑办报,创办学会,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图书管理、教学管理、教学与演讲,政治活动,思想发展,朋友交游,个人情操及其他。

        谱后:包括谱主就义后社会各界的反响、追悼、纪念(公葬、陵园、故居、纪念馆、重要学术活动)等。

        附录:李大钊著译目录、遗著和传记出版等。

        本谱行文按照年、月、日顺序排列记事,采用公历。凡日期不详者归入旬,旬不详者归入月,月不详者归入季,季不详者归入年,均置于同期谱条之末。早期如果某年、某月、某日无事迹和资料可记述,径直越过。同一日期内容较多者,在第一条开头写明时间,其他以同日或本月或本年等另起一行,表示并列。

        记述谱主活动,一般情况下均省略主语。个别条目可以根据叙事的需要,采用记事本末写法。凡系资料首次引用,详细注明出处;此后复出,略注出处,只注书名、篇名。未注出处者,一般为谱主本人的文字,其他则为有关背景的一般介绍,或系谱主亲属、友人回忆等。

        本书编写主旨,强调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并认真研究这些成果,予以充分吸收。同一事有多种说法者,可以列举并存,以示存疑,但须表明作者认知或考证的倾向性。凡采用他人成果,一律加注释,予以说明,以示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和观点,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重要条目下均按需要标出页下注。

    与谱主有直接关系或者对谱主有直接影响的国内外重要事件,只作简明扼要介绍,一般点到为止,不再展开论述。此外,谱主和此类事件相关的活动以及对此的评论,则作为重点介绍,但仍须简明扼要。此外,与谱主有关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行文亦求简明扼要。

        引用谱主的文章时,一般只注明发表或者写作时间,发表报刊,不详细介绍内容,不大段或整篇引用(新发现的资料,其他个别资料确有必要者例外)。凡属重要文章,表达谱主重要思想见解或涉及思想发展变化者,须予以简明介绍,可适当引用原文。谱主文章写作或发表时间凡未有明确记载者,根据有关研究写明年月。

        本谱引文中,凡遇有文字须加订正者,订正之字以()表示,置于错字、误字之后;增补脱字,置于〔〕内;模糊难辨之字,以□表示。

        本谱涉及的人名,一般采用其本名或常用名,为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在其人名首次出现时,适当介绍其字、号等情况。为了行文简练,对涉及到的人物一般不冠以职衔或其他称谓,但引文不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曾经出版过两三种比较有影响的李大钊年谱。二三十年过去了,李大钊研究又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十分有必要重新编订李大钊年谱。而近年来李大钊“文集”、“全集”的出版和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发表,也为编撰李大钊年谱长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系河北学者继编纂《李大钊全集》、《李大钊传》等之后完成的又一集体研究成果,虽然努力求精,但仍难免有遗漏或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本书编撰分工如下:朱文通负责制定编撰方案、主持编撰工作和全书的补充、修改、定稿,撰写谱前之《李大钊传略》;董宝瑞撰写谱前之一、二、三,正谱1889102919078月;裴赞芬撰写正谱19079月至19164月及谱后、附录;李权兴撰写正谱19165月至191912月;王小梅撰写正谱19201月至192112月;谢福临、刘焕峰撰写正谱19221月至19274月。在本书统稿过程中,王小梅、谢福临和裴赞芬审阅了部分书稿。

本书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年度立项资助项目,得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补贴资助。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等单位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出版遇到困难时,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给予大力支持,慨允将本书列入《燕赵文化》丛书。长期以来,我们还得到省内外学术界同人的关心和鼓励,张静如、刘桂生、苑书义、朱成甲、韩一德、吴家林、古平、王世儒、马模贞、郭金平、谢荫明、侯且岸、曹保刚、朱志敏、王宏斌、邢建昌、郭贵儒、张同乐、李金铮、杜荣泉、张惠芝、谢忠厚、张圣洁、杨洪章、李继华以及已故的朱乔森、彭明等先生给予了各种指导或帮助;特别是著名学者张静如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修改和补充意见,使本书大为增色;冯斌、胡克夫二位先生精心编审,使本书减少了不少错讹,更为规范。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朱文通

 

                                  2009年3月17于石门常守孤松斋

 

 

2010428晨于碣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