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陆港台散文教学研讨会的思考
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刻画人物、体物写志的优美散文。古代的有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清袁枚的《祭妹文》,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另外,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是不可多得的抒情怀人的名作。
三月二十号,参加了大陆、港台三地散文教学会议,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表演课,受益匪浅。觉得我们大陆港台的散文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课程设计和文本解读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沟通的地方。这四篇散文能同时被选入三地的语文课本,就是明证。
下面我想说说一些听课的感受。
第一堂课是顺德教师徐志丹的《背影》,这节课分两次完成,共十五个教学环节,第一堂课八个,分别是导入新课;展示李欧梵的评论文字;学生默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说“父亲”;校正字音;自由读书,学生质疑;学生寻找“背影”;教师范读“四次背影文字”并小结。
第二堂课七个。分别是学生寻找刻画人物的词句;学生归纳概括背影;学生读投影文字;再读探究说“儿子”;教师展示朱自清父读《背影》的文字;比较《春》的不同写法;作业布置读三毛《背影》和龙应台《目送》。
总的来说,课堂容量大,师生互动火,老师和学生情绪饱满,突出课文朗读,是一堂优质课,是一堂展示语文教师个人魅力的精彩表演课。值得一说的是,徐老师的态势语极其丰富,包括徐老师的持麦克风的手势。这里,借用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的当场评语来说,这堂课“把握了文章要害”尤其是“子爱父”这一节的分析,使课堂出现了情感的“高潮”。
下面,我想就徐老师的教学简案与课堂内容的展开以及衔接谈一些个人见解。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徐老师的教案里面有四点,其中第三点“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曾涉及。或者是时间紧,删减了这一教学环节。
我认为,从新课程标准要求看,这个目标设计是很好的,它体现了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摆脱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语文教师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除了要教会学生一些课内知识、人物刻画的方法、语言的品味以及感悟作品的真情以外,还要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懂得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具备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上的生存智慧。
第二点,徐老师在导学设计里,在“学生朗读,交流感受”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小问题,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没有落实。如果是参赛的教学比武或者竞赛,这也许要被质疑。好比建筑设计的图纸,与实际建筑的房子不符合一样。当然,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课堂内容,增删一些教学环节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徐老师也许是后者。
第三点,我想从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来谈。
我认为,从课堂导入的环节来讲,节奏太慢。开头的音乐《懂你》是华而不实的,因为整个课堂没有提及这段音乐,学生也不一定能听懂。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周杰伦的、林峰、孙燕姿和飞轮海。所以,可删除。这样更简洁,大方。学生读《春》也有点博士买驴的做法。整个导入新课花了大约十分钟,可惜!
第二个环节是展示评论文字。我认为,显得颠三倒四,或者说还欠火候。不到小结的时候,就给学生一个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思想,是一种教学设计的谬误。可以放在最后小结时来谈。因为这是关于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问题,是刻画人物的典型问题,你一下子把这样的结论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关于父亲的正面描写。学生的思维被你限制了,这就是预设。发现教学和探究教学,就不能如此。所以,我看这堂散文阅读课,从粤教派语文的观点来讲,还是一种阐释性的教学模式。
还有呢,就是第二堂课的围绕“背影”的讲解和分析太繁琐,纠缠文本,“这是( )的背影”这个问题耗费了八分钟,无非就是“蹒跚”、“肥胖”“不健硕”,还有一个学生被徐老师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说“……不记得了”来对付。可以把这一环节和第一堂课的“四次背影”一起来讲,来分析。这样多余的时间可以放在课外拓展和学生谈感悟、说体验方面。这样的设计更能体现一种层次,一种梯度,一种内容的深刻,一种教学的真诚。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肖川博士的一些话,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些唤醒,唤醒学生的潜能;一些激活,激活学生的记忆;给学生一些开启,开启学生的心智;还要给一些放飞,放飞学生的被囚禁的情愫。我想,我们的教师不是为了考试而苦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装腔作势的表演;不是为上课而上课……而是,把学习语文和快乐生活,学习课文和掌握人生智慧来看待,那多妙啊!
学好语文,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