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言
——韩再宏网络日志汇编
整编人:王金顺
第四篇 中庸之道 立论根本
一、中庸将是一切思想的立论根本!
中庸将是一切思想的立论根本。中庸讲的是中心、中正、公正、适度、制度、规则……。老子的一个负阴而抱阳是中庸的立论基础,他突破了西方愚昧的矛盾观。
不懂道之理妄谈总结经验,不分两仪何来中理,就拿人之睡醒而论,道理是适度,何为适度?
因人身体健康需要而定。一天24小时 ,你定睡为十个小时, 十个小时为中,离十个小时越近,越正确,真理在中, 正确与错误同出只是离中心的远近而已。
此为老子的怀抱之义。名之分相反, 理之分内外,真理也是相对的。因人之不同中而动,故中不偏、庸不易,中若动、庸乃易。
两仪名阴阳,两仪理内外,为四向,上以道理明制度,下以体需定中正。此为六爻,中国哲学世间真谛!
伟大的中国哲学是正确认识世间万理的唯一基础!
【网友评论:
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此处不妨取象自喷泉,喷泉之不喷时何象?喷泉之于喷何象?!‘中’字之取象于此可明矣! 庸: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庄子*齐物论》 下释‘庸’字取象。‘用’之内物为上一‘手形’所握,是乃(控)制‘用’之象也!上为一‘广’所包,乃义外用于‘广’之谓也,外用则跳出于局外矣。故‘庸’之形义乃制用以用于无穷之大用之谓也!由上亦可明无用之大用矣!】
二、中庸之道
对先人要敬而不仰, 过去的伟人很多都是破字有余, 立字浅知的学问者。
他们只知太极分两仪,并将两仪对立,结果是以消灭一方的极端单极破字为一切。
其实两仪是相反相成的,太极分两仪这句话本身就是三才立论。
太极和两仪。还是举例说吧,太极是由两仪自然合成,对立的解决办法不是消灭一方。
一、反向的对立的运动是自然的和必然的,有来就有往,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双向的轨道,如条件不到,单线上建立理让的规则。太极是火车,消灭哪向的火车都不对,火车不能一向而终。两向是一车。
二、两个半球合在一起是因为里空了,产生了外压突显或(而)向内追求,所以对立双方的统一存在取决于真理的统一性,真空在里(理)面的出现。
中庸之道就是在理解了两翼一体,分合一用的基础上适度轨道论和规则论。统一于真理观。
【网友评论: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三、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是存在论,中不偏,庸不易是发展观,中不偏,庸何以变动?
车轮是完整中庸(对称支撑)之圆。但没有偏轴或齿轮之何以动?
圆之是为快动。这又产生了偏动之度与圆之承受能力的中庸问题。所以两翼三才成一论。
四六不成材而成才,与五而成动之三才。不能以一己之私,耽误了中国哲学的前进,领军人物群已形成,需要快速聚而成学。
这不是一人两人能做到的,需要一个包括各方面人才的研究组织。否则,时过境迁!
我的研究已入门很深入了,但一人之脑力有限。
为民、为国、为人类急之又急!如果这里确无此缘,我将另寻它图、另寻善缘。
缘就是有能力组织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者,不要再沉醉于没有明确提示的乱研究了。
只有在明确方向下的聚而共议,才能全面完成。这需要易学、杂学、数理化等各方面人才的加入。
四、儒学
儒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积极思想。只是某些历史阶段,人们为己所用,而对它进行了片面应用和偏畸解释。由此使它产生了偏畸作用,又由反对这种偏畸作用的人,对它进行了全面的丑化和歪曲。
当然不可否认,儒学存在着一些符合封建时代的一些相对时代产物,但这些丝毫不能否定它主体的永恒科学性和人文体系的相对完整性。
例如对孔子讲的“生而知之”的概念的解释,原意应是:自己通过实践悟出和明白的道理,生是生命从孕育到诞生的一个完整过程。它的对理的认识的刻骨铭心,是与学而知之的粗浅了解相对应的。对于这种积极的思想,可后人多把它解释为“生来就知道的”而归于天命观。偏激唯心者用之,绝对唯物者否之。
儒学的整体是科学理性的,积极向上的。
孔子生前为什么没有君主重用他?
因为他的学说限君和抑官思想浓厚,太正统,着上层烦。
创新应用儒学思想文明体系,和创新应用中国古哲学,都是为了充实人们思想,建立和谐社会,但落脚点应在:以法规为天为本,以加快科技发展速度为目的,以提高人们整体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为体现。
静则神,分清。神则虚,看透。虚则无,全息。无则道,生非。 分和一体,动静合一,无谓大有,道为升华。
看中字解中:中初两仪。整体和中心, 两仪合一是完整的一体表达。两仪存在是由于中心出现而分出。故现是三才为一体而现。故易说,太极出,分两仪,天清地明。
所以任何理论和学说,最基本的是三才合一而议。由此而说中庸之道,是立理的第一基础。
【网友评论:
这篇好,和我对儒家的认识是一样的。】
五、怒言
自满清后,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只知出洋相,放洋屁的瞎跟上。外国的衣服不合身,中国的衣服抛光了。
孔孟之道重在人文,它的精华自满清入关就被歪曲了,满清倒台后至今,中国无论那方都一直在执行跟洋主义,儒家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法;以学习为乐的知识论;以积极入世不断进取的人生观;以及“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等等方面哪一个得到应用?
儒家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得有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内容。但其核心体系是完整的人文体系,剥离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内容,创新应用,才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除此世界何来完整的人文体系?
原始儒家思想没有糊涂的调和主义,中庸是最伟大的中正和人无为而治的法制法规思想!事物存在自然的相反相成的结构,两翼互动,两翼一体,为中而用。把两翼对立,砍掉一翼的对立统一的糊涂逻辑该休息了!
当代的国学为什么复兴不了?
一是因为不知太极八卦图是国学之心;二是未以创新应用为目的,也就是没有定心点睛。
人类的思想之根在中国的太极八卦!人类的文明之体在中国的儒家文明体系!人类最先进的社会体制在中庸观指导下的法制法规为天的达人无为而治的结构!
造成今天国民追求个人享乐的靡性、藐视公德的乱性、缺乏博爱的冷漠性、浮气冲天的虚假性——“四害”泛滥,崇洋是根源。
如果我们中国只顾着学习西方的表面东西和推销的破烂,而不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更谈不上让我们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网友评论:
人就不可能接受一个观点.生物本身生存的欲望已经是够统一的了。可佛教却不这么认为。连那么个基础原始的东西在人心中都可以不统一,什么样的哲学还能复兴?更何况文化越久,人类越多,层次越多的中国了。我觉得哲学的最后终点就是怎么都行、因为宇宙本来就没有定论,是人给自己定的。既然人可以给自己定,就可以再改变,没有个固定的形状啊。乱七八糟的就对了,因为只可能那样。你说了,自己觉得别人怎么怎么了,可人家觉得挺好。只是感觉不一样,什么都是在满足大脑了,包括自己修为什么的。说白了,那还不是在满足大脑。所以我觉得什么都一样,就那吧。】
六、中庸无敌
色既是空,心无成见,空而能容万色,而生博爱。空既是色,满生慈悲,动心而生万法,法慈使善惊喜,法悲使恶惧愧,方为圆满。
道生太极而分两仪,太极为零,随器而行,只求适度,使两翼互依互动,动静相宜。
不偏不倚,仁者中庸,中庸无敌!
一切在您心中,其实只有自己,自己就是一切,所以又无自己。 有自主心,溶一切理,化点点水,生道道光。清自己心,明自己意,是为自己,不为自己。
七、解中思无
中为一体,而分阴阳。中为一体,而立三才。中为一体,而现五行。中为一体,而呈阴阳五行。中为一体,而划七巧。中理通天地,中为地基,两仪平横而中体才立,中理为度,而示公正。
此为三才,庸中而和,解中,而通万理。明无,而化万物。
无,人通天入地而化无,通天为思想升华,入地为深入实际。
天只一思,地人合一,也就是活心与身体的合一,体既自由活心,无处不丹田,个体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在其位而自由的活着,体随意置形,以舒服为准,活之深,渐个体化无……整体化无……溶入大自然。
此为天人合一,调整身心之态,去身心之病。
学无止境,永在起点,人刚具形,人刚迈步。
中道无极端,两仪四向平衡。通天地,而为六向全。
中随体化无,全息无极,何来极端。
中随体化无,全息无极,何来极端。
中是天人合一,中是致和谐,圆一体,活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