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之前对投资应有的认知


生命便是一个经历苦乐喜悲、迷悟得失与体味心头百味、世间百态的过程。

在这个经历与体味的过程中,取当下所有以耗用为消费,以之为将来计便为投资。

故而,欲行投资之道,须先守消费之道。欲得消费之真,又须明生命生灭之意义。
  时空万物皆依一定之理而衍演,生命生灭为其时有时无之一环,生灭终始无有尽时,大同、圆成、彼岸诸般皆为一时引航之虚幻,惟体百味百态而渐脱羁绊、渐得自在与恬愉之过程为生命生灭之唯一留存。

  故而,人生在世或可以大同、圆成诸般为方向而为作,然须铭记体味当下、守得自在恬愉方为生命生灭一遭唯一之实在。
  知此,则当以当下之体历与安恬为首务,之后方可言投资。否则,生命之意义不存,投资终究也无所益。
  欲保当下的之体历与安恬,便当明人之身命之构成。

  人之初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为一;食色欲求,得自物种之传衍,生于肌体之自然,此为二;七情六感,生于内体之必然,成于生平之遭际,此为三;意志心性,生于心脑之本然,成于生身之机缘,此为四;精神灵魂,生于意与性之聚合,成于情与意之淬炼,此为五。 

  此五者,于印度哲学中,一与二为欲求体,三与四为情命体,五则为人内在之神我神灵体

  依印度哲学,当节制欲求体、淬炼情命体而修养神灵体

  总的来说,自古成熟的文明大致也都是这么个观点。不过,道家的安养欲求体,相较而言更合天道自然之理。
  明此之后,便当明消费之道便首在修养神灵体、次在淬炼情命体
、末在安养欲求体。修养神灵体与淬炼情命体,所需的仅是时间、意念与书籍。

  安养欲求体所需的要多些,规律的作息、两三套合体之衣、洁净清淡的饭食、一个容身之处,或许还需要一个紫砂壶、一辆自行车、一台电脑,特殊的或许还需要一件乐器、甚或一辆奔驰。

不过,衣合身则可,食适口则可,住自在则可,行不误则可,但适身心而无忧扰即可。

然而,衣不宜执着,执则生妄;食不可厚味,味厚则欲重;住不宜奢逸,境逸而心怠,行不可妄乱,妄乱则神疲。

总而言之,夫外重者必内轻,但不扰于身心即可。
  明消费之道,则身心得安。

身心安,始可以安然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