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的局限性

(本文是读书笔记)

 

科学具有局限性?不少人会有疑问,尤其是在科学至上的科学主义者当中。果真如此吗?不少学者是这样阐述科学(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局限性的。

 

首先,科学研究者一定是凭借其笃定的信心去开展研究的。没有对某些事物的坚定信念,就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产生出科学成果。

搞科学研究的人非常强调实证。这个的确非常重要。然而,再怎么强调实证,也总是逃避不了对某些前提或者假设的坚定信心。即便是实验学科,定律并非仅仅是资料的归纳。例如,数学是极为严谨的学科,但数学的很多公理的前设都是未经证明、甚至无法证明的。如果首先要求证明这些前设,数学研究就无法进行。然而就是凭着对许多数学的前设的坚定信念,科学家们将数学演绎得光彩夺目。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有一个大前提,即相信宇宙万物是按一定的规律运作的,这种规律不随时间、地区和研究者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前提被称之为自然划一原理(principle of uniformity of nature),即自然规律是宇宙性的、不变的。没有这个原则,一切科学研究都不能进行。然而,这个原则是未经证明、也无法证明的。可是,科学研究者们“就是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信心”。当然,这些原则并非是凭个人主观臆断的,而是在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个问题是,依上述推论下去,你相信这些规律、或者说自然划一原理,是机缘凑巧产生的吗?

 

其次,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重演的(reproducibility)、被动的(manageability)和可以度量的(observability)。

任何科学实验结果必须是可以不断地重复的。如果公布一个新发现,而他人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个新发现是不会得到公认的。但是,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如辛亥革命)、个人一生中只发生过一次的经历、一些业已完成的事情(如生命的起源)等,都无法重演,因此不能用科学加以研究。

所谓被动性,是指当研究者改变一个实验条件,被研究对象一定要作出相关反应。这样,研究者才能发现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反之,无论如何改变条件,被研究对象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乱变一通,就不可能找到规律,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

另外,被研究对象一定是可以度量的,如长度、大小、重量、强度等等。无法度量的东西,科学无法研究。换言之,某些事物,如果你找到了度量它的办法,你就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去研究它。

 

再次,科学难以解决人性问题。

很多人认同:科学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解决人心和道德问题。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人的道德水准并没有随科学发展而相应地提高;相反,我们反而似乎发现,科学愈发达,人心愈诡诈,道德愈沉沦。今天的美国是这样,今天的中国也是这样,除非你的内心、你的信仰改变了。一个搭乘公共汽车的问题很能说明这个现象。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公共汽车十分拥挤,等车的人拼命想挤上车;一旦上车后大都堵在车门口,希望方便下车。为了使更多的乘客能上车,司机请车门口的乘客向中间移动,但不管他如何劝说甚至大声嘟嚷,毫无功效,大部分乘客依然不愿挪动(少数愿意挪动的,通常都是素质比较高的;或者都是一肚子不服气)。司机不禁长叹,“我们已经可以把人送上月球,却无法让人从车门口向车中间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