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已病入膏肓


中国教育已病入膏肓
从小就接受中国教育,到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笔者一直没有离开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方面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可是,教育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眼看着我们的教育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现在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已全面生病,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现在已经病入膏肓。
首先说说教育投入吧,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却极其缓慢。国务院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到2000年,中国教育投入要占到GDP4%4%的投入比例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是直到2009年,也就是投入比例最高的一年也只有3.48%。中国号称是连续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在其他政府开支上从来都是讲排场,各地兴建豪华办公楼,公款吃喝,公车消费越来越阔绰,惟独对教育始终坚持着"节约",请问没有对教育投入上的增长,还大谈什么科教兴国呢?
如果说教育的投入增长很有限,那么在地区间投入比例又极其不均衡。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极其不均衡的国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教育投入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说高等教育,国家要建设名校,重点高校还可以理解。那么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差别太悬殊,就是极不正常的。一个孩子仅仅是因为出生地的不同,就决定了他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一样,这是一个社会极不公平的开端。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在同一个地方的中小学,也划分了三六九等。几乎全国每个地方都有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甚至很多学校还有重点班级,这种现象存在了很多年,却极不正常,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有教无类”,可是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自己跟别人有差距,进入社会以后,孩子又怎么能不以功利心对人呢,这是在人为地制造社会的不和谐。笔者认为,对基础教育还是要相对均衡发展。虽然,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条件改善,我认为这是政府应该去做到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全社会的有识之士都在深思的一个问题。这些年,大家都在呼吁教育改革,痛骂"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倡导"素质教育"。可是骂归骂,骂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没有一点改观。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一个个呆板的学生,一个个只有知识,却没有思考能力的学生,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就更是惨不忍睹,高等教育明显滞后与社会发展,很多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说是毫无价值,行业早已朝前发展了十年、二十年,教材还停留在原地。大学扩招,扩建,大兴土木,高等教育的质量却一年年在下降!太多的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已经成了政府头痛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才想到呢?早干嘛去了,有人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笔者想说,是只管进,不管出.很多专家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心态的问题,诚然,跟心态有一点关系,但绝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都是社会上不需要的人才。其根源又决定于中国长期以来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却发展以出口型为导向的经济。经济增长长期依耐对外出口,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长期发展低端,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这些企业的需求大多是廉价的农民工,普工。有多少企业需要招聘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换句话说,一个农民工能干好的工作,企业为什么要花更高的薪水招聘大学生去做呢?
基础教育的错误会导致高等教育继续错误,高等教育的失败反过来又会更恶劣地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学生传染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青少年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他们认为:“连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读书有什么用?”现在,政府似乎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开始大力倡导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是,我要说,我们的政府反应太迟钝了,迟钝到病入膏肓了才知道自己原来生病了。
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明明看见它生病了,为何又无可奈何,无论如何‘打针’,‘吃药’都解决不了问题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教育行政化,教育管得太死。很多行业都已经市场化了,教育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统一的模式,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考核标准,学校的管理者没有一点自主权,一切以分数作为考核标准,这样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教师为了功利性的竞争,同样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说,一切根源在于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在于计划性的教育体制。
最后,笔者想说说教育决策的制定问题。我们的教育决策是怎么制定的呢?是一大帮专家坐在办公室,空调房里想出来的。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如果教育部的专家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前,能先去地方中小学任教一两年,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蹲点一两年,去大学生招聘现场考察一两年,我想制定出来的决策要科学得多。对于慢性病,没有什么快的疗效。急不来,更不能病急乱投医。病入膏肓的中国教育要起死回生,得有"圣手丹心",慢慢细心治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