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潜入深海


潜入深海 晚间去老妈家吃饭,父母都是媒体人士,老妈更是一线记者。席间谈起复旦张志安主编的这本书,谈到80年代媒体终结那些因早年动乱留下的荒谬的辉煌,早已退休的老妈似乎有些出神。当年那艰难但又令人兴奋的岁月,在她望向往昔的眼神中,似又浮现出来。

虽然父母都是搞媒体的,但我真正接触传统媒体,却要到2006年之后。2000年我投身互联网业,算是进入媒体了,但很少关心传统媒体,还一度以“从不看报纸杂志”自诩(今天想来这句话,实在有些汗颜)。06年踏入新闻传播领域,才一步步开始接触传统媒体。但依然所知不多——毕竟我是学传播的,不是学新闻的。故而打开此书,方才知道,我们的新闻媒体,并不一直甘居×××的喉舌。他们也曾奋斗,也曾努力,也曾为民众奔走,也曾为这个天下呼号。

我曾经在微博上说过

传统媒体现在日趋胆大 相反网络媒体则自我审查日趋严格 为什么呢?我自己瞎琢磨的原因就是传统媒体人很少考虑商业问题 而网络媒体成天想的就是商业模式 说实话 商人重利 故而是一个最没骨气和原则的群体

这话有些激进,但我并不想放弃这个观点(当然,我需要做一些解释,我这里所指的网络媒体是那种大型的或者官办的,并非泛指中国数百万网站)。在这本副标题为“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的书中,我从未看到过什么媒体人在那里考虑报纸该怎么赚钱。他们关心的不是这个。比如一个报社的采编办公室,平日里吵吵闹闹,人声鼎沸。但只要一有读者打电话进来,立刻保持安静。如果读者表示对某篇报道赞许,这个赞许的言语将会由接听者以一种夸张的(甚至可以说是添油加醋)方式传播到整个办公室中,引来更多的昂扬斗志。

这本书的编排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但大致是有个时间走向。前面的文章大致谈的都是较早的事。故而,此书看得我三种心情:先是热血沸腾,继而唏嘘不已,最后只剩下苦笑。比如这一段:

央视新闻评论部对心爱节目被毙的处理程序:1、洗热水澡,决定活下去,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2、忘记卖素材的想法;3、站在审片领导立场试着像他那样考虑问题,总结经验并确定下次应对策略;4、给制片人打电话,问有何选题可做

我曾经感慨过,在这里搞媒体,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上述这段话,乃是对这种心路的最好注解。

学院正在筹办一个“全媒体中心”,其实是一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寓教于实践中。这个中心的规划包括一个电视台、一个广播电台、一份报纸和一个网站(全部面向的不仅仅是学校而是包括社会)。报纸的名字尚未起定(我建议叫《观察》,自有一份含义在里头),便已组建了一支包括九个学生做采编的队伍。上周和一位同学在网上说,我决定买九本书送给你们。昨儿卓越到货了。

我倒不指望这九位同学未来都去搞深度报道,但我的确指望他们,但愿在未来,他们不要忘记先辈们曾经的荣光与梦想,即使他们不再在这个“对不起自己的行当”中。

这位同学在网上说:谢谢啊。我回曰:真能拿起来好好看看,便是谢了。

BTW:有一本书,可以拿来配套阅读,宋守山编著的《传媒三十年》

传媒三十年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