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最失意的“走出去”企业


 

五大最失意的“走出去”企业

桑百川  法迎枝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求“走出去”,在全球配置资源,既有成功案例,也不乏失败教训。这里整理出五大最失败的“走出去”企业,供读者参考。

1中航油:投资期货,折戟沉沙

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其60%的股权属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油总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11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走出去”的企业打道回府,这绝不是首例。1982年嘉陵摩托率先走出国门,占领东南亚地区市场,但最终全军覆没;康佳集团2002年度关闭了四个海外机构,并对四个公司的长期债券性投资款项计提100%的减值准备;TCL集团在对越南投资三年后也宣告投资失败。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漏洞。

中航油“折戟沉沙”,为意欲“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提供了惨痛教训: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要想在国外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化解机制,加强海外风险监管。国有企业在设计、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同步考虑建立监督机制,监督的责任要到位,确保制定的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要加强重大投资决策的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从事高风险业务以及对外收购兼并和担保等资本运营活动,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完成的时候,国有资产流失到国外,与企业管理者渎职、偷懒等败德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控制。

2、中投公司:投资黑石,资产缩水

在中国境内所有的大型投资公司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可算是生的最晚,手里的钱最多,亏得最惨。2007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IPO。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很好,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以避免只投资回报率低的美国债券,而涉足私募基金公司则是中国大胆迈出的第一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美国时间2008212,黑石集团的股价跌至17.59美元的历史最低点,中投公司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早在中投公司决定投资黑石时,就有人对投资的时机提出质疑。20075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已经爆发,美国股市已经开始波动,受其影响,欧洲、日本以及香港资本市场都有反映。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已经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美国企业,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中投公司对黑石股份的投资期锁定为四年,在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面前,这种限制性规定可能带来的代价也必定很大。

就像经济危机后成批中国炒房团进军美国房市演绎抄底风潮一样,之前的次贷危机也引发了很多中资金融机构大举进入美国金融市场抄底,中投的选择很难说没有类似打算。如今,这笔投资不说收益,就连股本能不能完好收回,已经成了一个无人能解的死题了。

点评:冒着美国股市的波动坚定不移地投资黑石,刨除政治上的示好因素,如果中投真的是以专业投资公司的招牌自诩,那么它就太不专业了。除了在时机选择上略显迟钝,中投公司对投资期限的锁定不得不让人咋舌。吃一堑长一智。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3、中国平安:参股富通,被迫减值

20071127,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标志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20086,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平安持有富通股份总额为1.21亿股,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然而,好景不长,在金融危机蔓延中,平安保险集团所加盟的富通集团成为受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表出现净亏损人民币78.1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6.2亿元。导致平安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针对富通集团的投资计入人民币157亿元(22.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这一笔让中国平安当初为之兴奋的海外投资,目前已经宣告彻底失败。

点评:在实体企业家们努力用质量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争得名分时,金融投资家们走出去时需要多一分谨慎,多一些灵活性,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4、上汽集团:并购双龙,整合不利

20041028,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依靠背后政府的力量将已定的买家蓝星集团排挤出局后,上汽的此番跨国收购巩固了其500强地位,双龙也实现了资本的注入与中国市场的扩张,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成功并购国外同行业企业,当时看来上汽与双龙达到了一种双赢的跨国经营的局面。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加快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生产的步伐。不料这场并购之后的合作并不如上汽之前想象的那般顺利。

上汽并购双龙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首先,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考虑不周。双龙汽车只是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比中国企业要好,但缺少市场。其次,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对方的公会文化认识不足,公关不到位,乃至于在收购以后两个企业的文化迟迟难以融合,合作与企业经营拓展无法真正展开,导致了这场海外并购的失败。

点评:上汽与双龙并购案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准备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导致对潜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不清,收购之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5亿美元的资产以颗粒无收告终。

5.中铝集团:入股力拓,无疾而终

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212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就此次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但力拓集团却在200965撤销了双方的合作交易,依据协议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并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

点评:说中铝的投资失败完全源于竞争对手必和必拓的蓄意阻挠未免有失偏颇。中国央企在海外投资时往往以资金充裕著称,公关能力却只能勉强徘徊在及格线附近。而央企与政府的连带关系却常常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被赋予了国家意志的猜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企的收购行为自然就很容易遭到被投资国民众排斥。海外投资,企业需要更加细致的公关活动,建立起与东道国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