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伐于脉,百病母


內伐於脈,百病母

 

文沖子·庚寅年·清明夜

 

戰國早期的扁鵲在《史記·扁鵲列傳》中的一句話:「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道出了在扁鵲的時代,中國的學術界已由巫者兼行醫事的「巫醫」階段分化出觀點與手段完全不同的巫者與醫家。隨著巫者的脫離醫療,在觀念上人體身上的疾病不再附會到鬼神作祟的方面上。這是中醫學的立論基礎。

 

我們知道,西醫強調人體的物理結構,並相信人體由不同的有機及無機物質組成,這些物質組合成蛋白質、細胞、組織、器官、生理系統以及整個身體。而中醫則有著不同的觀點,中醫並不強調分離的部分,而是以身體為一個整體,並認為整個生命系統乃由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所組成,有些組成部分有較多的能量特性,有些組成部分則有較多的物質特性,由於這些部分對人體生命活動十分重要,它們有時候會稱為人體的精微物質,它們包括氣、血及津液。中醫理論並沒有細胞的觀念,它們認為人體是由氣、血及津液這些精微物質所組成,這些物質與身體各部相互作用及影響,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佛家說人體是個臭皮囊,可是活人是個充氣的皮囊。宗氣、營氣、衛氣為人體內「氣」所存在的三種形態。中醫學把充斥在體表甚至散發到體外的氣,能抵禦外邪入侵的正氣稱為衛氣。是保衛、護持、防禦的意思。衛氣的來源一是人體元精所化,通過三焦散佈到腠理,二是水穀經過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氣,通過肺的宣發,散佈在體表。這種氣,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比如我們常說的殺氣騰騰(衛氣充盈)、死氣沉沉(衛氣虛)、英氣逼人(衛氣強)、滿臉晦氣(衛氣弱)等描述的就是這種感覺。有的人一見鍾情、一見如故是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的緣故。獵狗能夠追蹤罪犯,是因為它能聞到這種氣味。烏鴉能聞到將死人的氣,所以會在病人家附近盤旋,故被認為不祥。

 

宗氣宣發於脈外的叫衛氣。其性剛悍,善走竄,達于體表,溫潤皮膚、肌肉、滋養腠理,司汗孔的開闔,以防禦外邪,故叫衛氣。例外邪侵入機體,衛氣即起而抗邪,故發生惡寒、戰慄、汗毛豎起等症狀。衛氣勝邪,則惡寒解,熱退病除,反之,則寒熱不消,疾病繼續發展。衛氣與營氣一樣,都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但它們循行的位置卻不同,衛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中。營氣主要散佈於橫膈膜及胸腹內,而衛氣則在體外循行於皮膚之中。一方面,衛氣保衛了身體並抵禦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它調節及控制汗孔的開合與汗液的排泄,以及為臟腑、肌肉及皮毛提供溫養作用。

 

天是靠太陽的光明狀況而形成的天運,天的陽氣是調節一年四季的變化,那麼人的陽氣就是保護身體。人的衛氣。如果說衛氣足的時候,就能夠相應的抗擊寒氣,如果衛氣不足,那麼人就會生病。如果你突然進入了冷的空氣,千萬不要松心。你馬上要形成一個意識,全身的毛孔馬上關起來,有的時候,我們洗澡,洗熱的時候,一出來,感覺有點涼,你一松心,就感冒了,一定要有一個意識,全身的毛孔緊閉,呼吸逐漸停止,這就是衛氣給你形成了一個保護層,馬上穿上衣服以後,陽氣就不能外瀉,就不會感冒了。

 

所以黃帝內經講,人的衛氣就象窗戶一樣,適當的開關,以拒絕寒氣。晚上睡覺要把開窗關上、空調、風扇關上,不然就會傷了衛氣,人在睡著的時候,體溫逐漸的低下來,人為了保護自己,從體內升起了衛氣,把人像繭蛹一樣包裹起來。如果開窗開空調,或者是吹風,就把衛氣給吹散了,吹散了以後,人體陽氣又升了出來,又吹散了。那這樣一夜過去就把人體的陽氣給掏幹了,當掏幹的時候,寒氣就進來了,那麼人早上起來,頭如布裹,頭像布裹一樣,渾身僵硬,臉色發黃,重者偏癱,再重一點,腦溢血,所以到夏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古代養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晚上睡覺,不管是春夏秋冬,是關門關窗,不能透風。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早上起來,很有勁,很輕鬆,很高興,當你開窗睡覺的時候,渾身緊得要命,一兩天都緩不過來,太熱的時候怎麼辦呢?應該是先用空調把房間吹涼,然後沖完澡,馬上進入房間睡覺,這個涼的溫度至少可以保持一個小時,那麼一個小時,你已經睡著了,一個小時你的體溫已經下來了,如果遇到非常熱的天,半夜熱醒了,那你應該把衣服穿好,披上毛巾被,把空調打開,降溫,降溫了以後,空調關上,接著再睡。這些做到位了,衛氣就充足。

 

與衛氣相對的是營氣。營氣者,宗氣貫入血脈裏的營養之氣。行於脈中,與血的關係密切,故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的說法。可見營氣與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它們經常在脈中﹝血管中﹞運行,由於營氣與血常一起運行於脈中,故亦有營血之統稱。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它從中焦開始,經肺進入經脈,周流全身。營氣有陰的特性,能將氣轉化為物質。通過注入于脈中,營氣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並促進了血液的化生。

 

營衛的關係,屬於陰陽間的關係。陰與陽兩者均不能獨立存在,亦不能獨立脫離與另一方的關係。陰陽雙方均需依靠另一方作為其定義及存在的依據,這關係便是所謂“互根”的關係。例如,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寒﹝陰﹞,我們便不能知道什麼是熱﹝陽﹞;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低﹝陰﹞,也就無法知道什麼是高﹝陽﹞。陰與陽必須基於相對的比較才能量度。從哲學的角度看,陰陽相互“創造”了對方,並不斷地促進對方,這就是“互用”的關係。按陰陽學說的理論,人體﹝整體﹞與生理功能﹝局部﹞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面,人體的活動﹝陽﹞受著身體的物質﹝陰﹞所滋養,另一方面,物質形態﹝陰﹞造就了人體活動﹝陽﹞,陰陽互根互用,以達致健康的平衡狀態。這就是陰陽互根互用理論。

 

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理論,衛氣若為虛,進一步會導致營氣虛。這裏面遵循“—— —— ——血”的傳變規律。營氣虛也會導致衛氣虛,最後表現為營衛俱虛。所以營衛俱虛,較單純衛氣虛嚴重。營衛俱虛,實質上就是衛氣的絕對不足同時有營氣虛;而單純衛氣虛,就是衛氣的相對不足相對于營氣不虛而言。營衛之間相互影響的根源,是由於二者同樣化生於中焦脾胃,衛氣的運行又主要是與營氣偕行。所以營氣虛會造成衛氣虛,即「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因此,中醫認為:「衛氣,為百病母也」。人體在正常情況下,營衛伴行,各行其道,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相應而不相犯,確保人體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但,衛氣雖然行於脈外,卻敷布全身,內而臟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種溫暖和保衛的作用,是陽氣的一部分,能使毛孔開合抵抗外邪。《內經·營衛生會》雲:「人受氣于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

 

若五臟功能失調,也可導致「營衛化源失常,清濁相干,雜合以入脈」;或衛氣陽熱稟賦不足,難以脫「營」而出,潛於脈中;或營衛之道阻塞,衛氣郁遏於脈中,終致「衛氣內伐於脈」。故,衛氣之盛衰,決定病氣之盛衰與疾病之轉機。衛氣虛,指衛氣量的相對或絕對不足。衛氣虛,則免疫力下降。易汗、易感冒。衛氣充實,邪氣薄弱,腠理固密,不會引起疾病。若衛氣強,邪氣盛,則鬥爭激烈,機體可反映出一些病理現象。若外邪侵入皮膚分肉之間,衛氣可立即去將外邪包圍,阻止深入體內,並圍而殲滅之,若衛氣虛弱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虛是指正氣虛,包括衛氣虛。正氣到邪氣與之相爭,正虛不能勝邪,以致邪氣步步深入以至於骨。正氣雖然衰退,但是始終與邪氣搏鬥。衛氣與邪氣相爭,類似免疫反應。

 

衛氣失常,是指在多種因素作用下,衛氣的運行失常包括衛氣的量、循行路線和節律三方面的失常,導致衛氣生理功能的異常,具體表現為與之有關的多種病理現象。衛氣凝澀,指衛氣運行受阻,也可名為衛氣逆亂。因為衛氣的特性就是要不停地依其特有的方式運行,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一旦凝澀,必然發病。衛氣一旦郁遏於脈中,自身的循行必然失其常度,則陰陽更迭消長的日節律將會發生紊亂。導致營衛二氣的正常生理功能無以發揮,容易變生諸邪。於是,溫煦轉為熏灼,可致營血循行遲滯;同時脈內本為清淨之所,衛氣慓疾滑利之“動”性與營氣精粹之“靜”相互掣肘,可致營血的循行逆亂,甚則妄行於脈道。又可作為肇病之基。但,又由於衛氣可夜行于陰,衛氣通過與每一髒的交通,得到了五臟的五次整合,使衛氣不但是營養各髒的源泉,而且是一個聯繫整體的紐帶,反映五臟之間關係的線索,也是中醫脈診能夠瞭解臟器情況的道理所在。

 

《內經》借助式法(古人用於曆算占卜的工具)的原理說明天體運行與人體衛氣之間的同步關係,並認為,審察衛氣所在而施刺,是針灸治病提高療效的關鍵。古人認為,衛氣運行上符天數,下合地理,針刺之推求衛氣,就是「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就是「法天則地,隨應而動」(《素問》);《易》:「天道左行,地道右行」。陰陽二氣各有其運行方向,所謂順逆也。人體要確保衛氣的順行。人違反了自然,就會出現九竅內閉,九竅,就是兩耳、鼻、舌、口,上面是七竅,下面的是二竅,加起來是九竅。如果違反了自然,叫內閉九竅。眼睛不好使了,白內障了,視神經炎了;耳鳴、耳聾,鼻子聞不到味了,鼻敏感了;舌頭不好使了,什麼味都嘗不出來了,不能說話了,這叫上七竅內閉。下兩竅的內閉,大小便失禁或便秘,或前列腺,或是小便不出,那麼這些情況都是人違反了自然的結果。人沒有保護好衛氣(陽氣)。因為九竅的好用或者是不好用,是用氣來推動的,當氣機受到破壞,那麼它就會發生所說的情況,所以黃帝內經講,人的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太陽失常,萬物就難以生存,人的衛氣(陽氣)失常,就會折壽而亡。

 

不過,要確知衛氣所在,要確知何時氣在何經,應取何穴,當補當瀉,並不是簡單之事!這是因為衛氣運甚為複雜,有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者,有與營氣偕行者。而行于陽者從頭至足,行于陰者貫周五臟,經脈長短不一,時間如何確定?所以,《內經·衛氣行》中黃帝問岐伯道:「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似已成千古難題!現今中醫西化,耽嗜典籍者寥寥,這道難題大約只好永世其傳,俟河之清也。值得欣慰的是,20083月正式禦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女士表示,退休研究中醫藥,而且已經在學習《黃帝內經》,對於她這樣一位功成名就、步入古稀之年的高官來說,決不是在做秀。吳儀有這樣的決心、恒心,並已付出努力,不管進展如何,最終造詣多深,單單有這樣一種情有獨鐘、鍥而不捨的精神就足以讓人感動,令人敬佩。

 

事實上,沿著歷史的長河追根溯源,我們不難發現,中華民族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在與自然、與疾病鬥爭的漫漫征途中,依靠聰明才智,書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歷史。而最值一提的就是《黃帝內經》。她是以研究生命為主的,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及辯證的思維方法去看待和解釋生命現象,詳盡地全方位地考察了人,和人與天的關係,以醫學、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心理學、生物學、樂理學等學科的材料論證並豐富了天人關係理論。《內經》歸屬黃老道家,吳儀衷愛《內經》其實也歸屬正常。因為,黃老道致力於養生治身,但治身並不是黃老道思想的全部。黃老道在治國就是治身的文派中闡述其獨特的政治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治身為治國的根本;第二,以治身方法治國;第三,正確的治世有助於治身;第四,治國和治身的目標相同,既與道合而為一;第五,治身與治世都要順應自然秩序。黃老道學派認為生命既是貫通天地和人事的最高價值,又是道德律的核心。《內經》無疑是東方驪龍之首的一顆耀眼神珠。她明確了天人合一的養生大要,揭示了陰陽五行的內在規律,指出了調和陰陽的治法總則,集上古自然醫學之精華,啟華夏中醫科學發展之源頭,其真理光輝照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