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汶川注重“造血”功能的未来眼光
李华新
近日,成都金堂淮口镇,广东援建汶川的最大产业扶持项目“广东-汶川工业园”正式开园,并“迎娶”了首批入园落户的5家企业。为了增强汶川县的“造血”功能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决定修建广东-汶川工业园,由于汶川受工业用地紧缺、交通相对不便、物流不发达等因素,双方决定将工业园选址在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内。(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据了解这个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的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是为恢复阿坝的工业,由成都和阿坝在成都的金堂县共同建设的省级工业园区,是汶川地震最大的灾后异地产业重建项目。“广东-汶川工业园”因此成为了“成都-阿坝工业园”的“子项目”和“园中园”。
笔者以为,这样的援助也许是要比那些简单的资助,更加具有经济战略眼光,因为把援建者的援建和接受方的经济发展,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一起打造。这是一个新的眼光, 当日,首批入驻“广东-汶川工业园”的5家企业分别来自广东、香港、台湾和汶川当地,投资达18.8亿元。它们都将享受2010年5月12日之前入园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地价补贴”“水电优惠”等。工业园还将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代办”“一揽审批”“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等服务内容。
那么为什么广东会有这样的一个眼光呢?这是在是因为广东看好的正是汶川的各种人力、土地等资源,而且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个打着汶川的工业园,确实建在坝上。这样的一个灾后重建项目,不是一个什么噱头,而是正好利用了四川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得广东的产业资源在汶川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主要的则是使得在广东无法实现的产业扩张,在这个坝上工业园的得以实现。而且广东还不是简单只是实行产业转移,只是在把汶川作为一个下游的产业基地,而是也有了今后还要进行产业链延伸,在今后充分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打算。
而且是这样的一个目标在近期,也是有利润的实现。园区预计到2013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而广东方面所看好的则是当地为进入这个园区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于是这样的一个跨越省区的合作,便因为一个援建的计划,而定位在未来地震灾区的经济更大范围发展的蓝图上,因此,广东的投入也是能够得到回报的。不仅是广东的资金技术,还有香港、台湾的资本、技术也一起进入,这样的一个发展计划,就不仅只是一方得利,而是会实现双赢、多赢的局面。这样的一个思路,广东为全国其他的援建方应该是起了一个好头。
为汶川的未来援建造血功能,而且这种援建已经不是单一的流向,而会形成一个互流互惠的发展格局。这是广东的眼光也是当下汶川所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向,我们为此而欣喜。这是对灾区重建的深化,也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