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风险--山雨欲来风满楼!


  【新闻背景】进入4月,地方融资的债务风险依然是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这背后,是一份由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关于“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监管意见”能否尽快出台的悬念。近日,《中国经济周刊》从一位消息人士处了解到,该意见将延后发布甚至不排除“夭折”的可能。该消息人士称,该意见的部分条款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方面的抵制,“地方政府对于意见当中出现的一些强硬措辞表示出了不满”。

  【新闻点评】

  日渐失控的地方债务,早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下发了不少红头文件,来限制地方政府近乎疯狂的借债行为。然而,这些“铁腕”政策并不十分凑效,相反,地方负债有愈演愈烈之势。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地方政府手中资金就因为宏观调控的影响从神坛走向凋零。2009年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加之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催生了地方政府融资爆炸式的发展。而由于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当前地方政府积聚的资金过于庞大,积累了巨额风险,有可能绑架国家财政和银行。从目前情况看,支撑地方政府融资主要是地方的卖地收入,这种卖地财政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经济回调或卖地财政受阻,地方的隐性财务问题就会爆发,风险就会转嫁到中央。同时银行的信贷资金也会形成不良资产,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在全中国都在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难题所困扰的情况下,在全世界都在为金融海啸、经济危机大肆买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乘势而上,以大无畏精神开始了一场政府突击花钱运动的盛宴。如今,随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在急速萎缩,地方债务如何偿就成了摆在中央政府面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中央不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加上房地产急剧膨胀的风险,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地方政府对于意见当中出现的一些强硬措辞表示出了不满”。实际上地方政府舒服不舒服并不重要,这一年多来,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而急于上项目的地方政府在融资上的迅速扩张,严重透支了政府信用,给地方留下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得到的利益只是微乎其微。面对地方债务的风险,最不舒服的应该是老百姓。地方政府几年一换届,如此庞大的地方债务,很有可能因换届而产生“管借不管还”、“前人借钱、后人还债”的现象。地方政府肯定不会掏钱来还债,最终受到迫害的依然还是百姓。

  “山雨欲来风满楼”,地方政府作为一个财政主体,有明确的财政支出范围和收入来源,中央政府绝对不能任其肆意妄为,把中国经济、老百姓拖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要想扭转地方恣意举债的无序状态,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策,重新划分与调配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使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来有效保障事权,使二者相匹配,通过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聚焦地方政府数万亿债务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