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信誉


    安利公司挺进中国大陆市场时推出他们的”杀手锏”,即无条件退换。然而几个月后,安利公司马上对此做了本质性修订限制。安利的中国大陆总裁 李锦芬女士对此的解释是为了适应中国大陆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其实话是可以挑明的,有太多的消费者频繁滥用“上帝”的权力,甚至是把商品狠用了半瓶之后。为此,安利公司承受了比在其他区域过多的成本。

    我们习惯于把消费者当成“弱势群体”,习惯于把商家推向对立面,并把它想成唯利是图。然而,商家要谨小慎微地考虑自己的发展,诚惶诚恐地面对消费者的挑剔,容易吗?消费者是上帝,但以上帝的品行绝不致于去“钻空子”、“吃大户”吧?消费者一方面要求得到上帝般的待遇和地位,另一方面也该谨言慎行,拿出上帝的“风度”才好。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他们也明白,这些必须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如果注定是“矛盾”,那商家和消费者应该是相互理解的一对矛盾,这个理解的基础就是信誉。

    中国人是很信誉的。但有时候在外国人眼里却不是这样。在加入WTO的谈判中,许多国际公司担心中国的“国民信誉”。多数专家把此理解为政府信誉和企业信誉,这当然非常关键,但我觉得信誉机制的建立实在离不开另一种信誉,即消费者信誉。前些年,北京某商场承诺自由退换。有个小伙子几乎每周都去换双新鞋穿穿,最终是服务员的热情感化了他。这一时被传为佳话,人们交口称赞商场的态度,却很少有人去遣责消费者的素质低下。面对这种信誉的缺失,靠商家的感化显然力单势孤。商家很无奈,比如象安利那样收回成命,以此来实施微乎其微的惩罚;商家报复了,或许不良的服务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反省……

      马千里有句刻薄的话:“蓬头垢面只能糟塌高档礼帽。”此言虽非为此而发,但消费者的自律总能引来商家更大胆的举措从而使双方都受益。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认定商家的“奸诈”,但大家不是常说市场经济讲究平等原则吗?平等就是不要歧视任何一方,无论消费者还是商家。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