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寿命短,主要在于国人的不成熟、法制的不健全。表现在:
1.高楼意识
一朋友来厦门,坐车穿行在林立高楼间,问我住的肯定很高。当我说住在只有7层楼的2楼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贸然提问感到不自在,觉得我住这么低的楼房,问这问题是让我尴尬。
发展中国家多是这样。觉得高楼代表着现代、财富等。满城的高楼大厦,被看作是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象征,为官者风光。
就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家、新闻工作者惯用林立的烟囱表示工业的欣欣向荣。在这种高楼意识普遍的情况下,许多低矮的楼房免不了被拆除的厄运。
2.对建筑、规划的认知不成熟
这包含着专业和外行两个层面。
专业方面:对建筑美学的认知不成熟。许多建筑师做建筑设计不注重线条、块面、空间的比例;不注重建筑中各部位的整体一致性;过于非主流审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够郑重其事。
城市规划方面,则应景多,非专业的干预多。典型的比如,某领导参观完某国外名城后,便将心得传给有关部门:欧洲那个什么城市的什么不错,我们这个地方也可以照这样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嘛。于是,生搬过来一片贴到了自己城市的地图上。
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街区被拆除重建,不伦不类。这是典型的为官者审美水平不够,缺乏对专业的尊重。
民众对建筑的认知也处在初级阶段。建筑是艺术,对现代建筑的审美成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许多仅靠软体策划来赢取超额利润的楼盘,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消费者对好建筑、好房子的缺乏判断。
3.各种利益交织以及对公民物业所有权的藐视
拆迁是真正的中国特色。拆迁的真正动力来自提高容积率后带来的利润。于是低矮的房子都成了利益团体眼里的肥肉(其实没有这些拆迁,它们也可以在其他地方赚利润,只是它们认识不到而已)。
在政府层面上,拆迁重建,可带来土地收益、税收和GDP增长的数字。
物权法刚颁布没有多长时间。在许多人眼里,还没有公民享有的对物业的所有权这个观念。
4.对建成房子的维护缺失
一栋建筑,主体结构的寿命最长,其他部位的寿命通常小于主题结构的寿命,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持续维护,就像汽车一样,每行驶几千公里,就需要到维修站进行保养。如房子的外墙涂料和屋面防水,寿命通常在15年左右;铝合金门窗、外墙保温层寿命在20年左右等。如果只使用,不定期维护,最后难免成为煞风景。
许多有特色的老街区缺乏维护,逐渐衰败,最后被拆迁。
5.房子建造质量差
建筑材料的影响。主要是防水材料、防腐蚀技术、耐老化技术等不成熟。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如片面压缩建造工期,选址不合理等。
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6.中国人不破不立的历史价值观
后代人烧毁前代人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到了现在,这个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城市里有特色的建筑、街区难以保存下去。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