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观与资本观之较——科学发展观深处


 

 

部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历史;在上述转化之初,自然资源的优劣与多寡占主导地位;在上述转化之中,资本的优劣与多寡占主导地位;在上述转化之末,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优势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社会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程序资源、管理资源的优劣与多寡,而又主要表现在制度资源、科技资源、管理资源的不断创新与利用上。

 

 

何谓资本?何谓资源?

资本是用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的并能够在用的过程中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种物质形式与非物质形式,非仅仅指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只是一种资本形式,更为宏观的生产资料或曰“广义生产资料”应当包括企业、经济体所在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事物,因为环境的好坏对于投资者和经营者来说所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其差别特别巨大,可谓“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经济体所在的环境事物却被经典经济学家、经典管理学家们当作“资源”给对待了。这显然是经济学、管理学的一大悲哀!试问,一个能决定资本增殖数量的事物为何不具有资本性?回答是肯定的。

 

何谓资源?笔者以为,资源不是别的,正是“资本之源”。何谓“资本之源”?当然是“资本产生之源头”的意思了。这是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资本都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在内的各种经济社会资源转化而来的。大家知道,在人类、商品尚未产生之前是没有所谓资本的,有的也只有各种资源而已。当然,像资本一样,资源也是可开发和利用的。

 

何谓资本观?广义资本观?

 

资本观,又称“投入与产出理论”,认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社会财富均是资本投入的产物,因此,他们主张,对社会财富的分割须根据资本的投入量来确定。

资本观有狭义资本观和广义资本观之分,上述可理解为是狭义资本观。


广义资本观,又称“扩大再生产理论”,认为资本是由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并伴随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狭义资本观与广义资本观的不同点在于对“资本来源”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但是,两者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试图在揭示资本增殖的秘密。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当广义资本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升华为资源观和广义资源观了。当然,也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不是别的,正是有世界性的资本、生产、产品持续过剩现象的出现,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剩余劳动虽然可以转化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虽然也可以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出现了哪怕是相对意义上的过剩,那么这种过剩的劳动、过剩的价值非但转化不成资本,还会重新回归于资源的可能(如被拆迁的厂房)。搞不好,这些过剩的劳动、过剩的价值还有转化不成资本反而会转化成为企业的亏损和国家、区域、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何谓资源观、广义资源观?

 

资源观,亦称可持续发展观,亦有狭义资源观与广义资源观之分。

狭义资源观认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资本都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而来的,企业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取决于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主张根据资源占有量的多寡来适时地发展本地、本国经济社会,坚决杜绝“不留后”的行为之产生。

广义资源观,又称科学发展观模型,其核心是,鼓励、强调、号召人们都要按照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办事。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万事万物的运动皆有规律,而规律又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可持久性的东西,而且,它还是一种能够在指向未来的东西。事实证明,只要是能够尊重客观规律的事物和物质它就能够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它就能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太阳系、地球系无疑是遵守刻普勒行星运行规律的模范。当然,存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物质形态也不能视规律的存在于不顾,企业亏损的产生,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次贷危机的产生,无疑是人类违反经济规律的结果。

不仅如此,笔者经过研究还发现有以下事实的客观存在:凡是能够遵守事物、物质之运动规律的,其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愈小;如果违反了规律,不仅产生不了价值,还会产生出“负价值”来。诚然,了解和认识这一点很是重要,它就等于告诉人们,规律不仅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源,而且还是一种具有造福人类,造福世界,并能够创造出经济社会价值的科技、经济、管理资源之源头。

正由于此,笔者把具有上述思想者,称为有广义资源观者,因为人类经济社会要想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不断地去发现和利用蕴藏于程序、规律、机制、结构中的这些经济社会资源,而绝对不能把自己认识停留在对自然资源、有形资源的疯狂掠夺上。那样的话,不仅没有出路,十分可怕,也是十分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