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上周五称,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总体上仍将保持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将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因该政策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风险不断增大。央行发布的年度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但是由于扩张性政策退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不能完全排除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报告中警告称“一旦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得不到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足够支撑,新一轮的资产泡沫破灭又将形成新的巨大风险源。”国家统计局下周将发布3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尽管多数机构预期3月份CPI涨幅将有所回落,但仍提醒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风险不断增大。
“政绩观”的根深蒂固,使得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和GDP增长的积极性远大于中央政府,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趣小于中央政府。地方为了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和缓解就业压力,总是要增加GDP,这就得增加投资,信贷量也随之扩大。这样一来,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的急剧上升和信贷通胀就造成了产能过剩和物价上涨。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重点,把以投资、出口拉动为主的快速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导向、内需拉动为主,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平稳较快增长模式。”但口号的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但投资、消费、出口之间的关系还不尽协调,主要是投资率偏高,净出口增长也较快,但消费较弱,“国家新批准了数条高速铁路工程,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情正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江苏一下子要上11条城铁,重庆提出万亿投资规划,而湖北高达12万亿的投资规划更是堪称宏伟。”投资理念在地方政府心理面依然在逐级攀高。
中国资产泡沫向纵深挺进,资金将会只有两个去向(《世界经理人网》)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信心将会因为高房价而得以维持。国家新批准了数条高速铁路工程,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情正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江苏一下子要上11条城铁,重庆提出万亿投资规划,而湖北高达12万亿的投资规划更是堪称宏伟。
中国的资产泡沫开始向纵深挺进了。市场预期着央行会越来越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前进——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的升值。普遍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这一平衡式的基础上的——实际汇率的升值=名义汇率的调整+通胀的内外差异。这里所讲的是真实的通胀水平,当然也包括更广泛的资产泡沫。
从理论上讲,一国实际汇率的上升,要么通过名义汇率的升值来做平等式,如果没有从名义汇率上反映出来,它必定会表现为国内通胀的上升。而国内非贸易部门——如房地产、服务业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则是这种通胀表现的常态。这便是国际经济学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资产泡沫水深火热之中。要回归以上的平衡式,未来政策有了两个可能的选项:一是通过名义汇率调整 (更准确地讲就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来给国内的资产泡沫降温;二是处理平衡式的左边,去掉实际汇率升值的“势”,通俗地讲,就是经济减速。这是自然的理论推演。
减速意味着信贷需要严格地紧缩,长期利率要上抬以抑制投资的冲动,经济要忍受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对于习惯了“保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的政策决策者来说,这样的选项或比登天还难。所谓的“中国必须要保持相对高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就业的增长”,经常被用作拒绝经济减速的理由。
经济学家们不可能替代决策者来决策,我们所做的只能是猜想决策者最可能的行事方式。所有的迹象表明,政策选项迟早会被抬出来的,但理论上的名义汇率和通胀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却未必能如愿,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一政策目标的反面:即资产泡沫的进一步升级而至最终破裂。
经济学家不能不求甚解地看待“巴萨”。实际上,“巴萨”的“跷跷板”效应能否见效,取决于当名义汇率升值以后,该经济体的既有结构是否足以支持贸易部门的资源如愿地向非贸易部门转移。
当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中国是缺失的。金融、主体运输(从公路网到铁路运输、从航空到远洋运输等)、电信、电力、传媒等,受到“垄断”力量的控制,私人资本无法涉足或集聚。实际情况可能还远不于此,当下国有部门依托着“反危机”政策所凝聚的“要素资源和资本的空前优势”,大肆进入第二产业中攻城略地。
可以想见,汇率升值而致贸易部门挤出来的资金,将会只有两个去向:一是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虚拟,资产泡沫再进一步做大;二是向外走,这取决于外部经济和资产价格吸引力的增强和挣脱资本管制的成本大小。不管怎样,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泡沫的破灭。
破灭的道路有两条:一是现在就破灭;二是在破灭之前继续疯狂一把。选择现在回归理性(经济主动地减速),我们将会看到比现实更为美好的未来;再疯狂一把,我们的代价将是十年以上的衰退。
对于市场上那些嗜血如命的境内外投行和金融资本大鳄来讲,是多么渴望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资产泡沫上再淋上一瓢“汇率升值”的油,然后从“疲惫”的中国经济身上榨干最后一点精华再离开。
(以上内容来源于《世界经理人网》http://bbs.icxo.com/thread-3044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