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作者:肖金成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京)2010年03月09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应“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就是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反映了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的经济事物的区位关系和空间组织形态。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取得了重大成效,促进了国土开发空间结构的优化。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仍有很多障碍,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调整国土开发空间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需要在继续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城市群,培育经济增长极。城市群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依托多个城市的群体效应所形成的城市集合体,较之单个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更强。同时,城市群是开放的,通过不断吸纳周边城市,能够较快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具备一定基础的城市群,如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发展潜力很大,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通过发展城市和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和农村发展。

    二是以城市群为核心构建经济圈,沿主要交通干线打造经济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经济圈突出的特征是以特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形成超越行政区划的大经济区域。大长三角经济圈、泛渤海经济圈、大珠三角经济圈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以城市群为基础,统一规划,推动合作,形成更多的经济圈。经济带主要是指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大量城市、城镇和产业。我国地域辽阔,应根据经济地理等实际情况发展经济带,从而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三是重视边疆经济发展,加强国际次区域合作。我国边疆地区多数高山连绵、交通不便。应通过全面规划、财政转移支付、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地区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同时,通过加强国际次区域合作,加快边疆经济发展。比如,大力推进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快边境贸易区建设,完善边境口岸功能,提升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