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下一个10年起航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政策的出台,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似有了弱化的倾向。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茫茫九脉流中国,西部当有凌云笔。我们相信,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坐标上,西部地区有着不逊其他地区的历史方位……

国务院半月内两研西部大开发

    在全国多地均在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并先后获得国家支持之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未有动摇。4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这已经是半个月内,国务院第二次对西部大开发的未来工作要点进行研究和筹划。

    4月7日的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后十年是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部署下阶段七大重点

    会议部署了下一步西部大开发的七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坚持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要加快交通、能源、信息、市政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四要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所有新上项目都要严把生态环境关。五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六要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力度。七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及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今年将推进西部重点水利建设

    此前的3月26日,在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曾提出今后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今年要推进中国西部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油气管网、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本月初,水利部表示,今后将对西南五省区作出全面规划,例如云南省将在3年内投资270亿元建设100件大型水利工程。

十年大开发带来三大“红利”

    国家1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退耕还林”有了巨大发展,而且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生态发展的可观的“红利”。这大大增强了西部内生性发展的能力,为西部今后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红利”

    西部10年大开发最显著的成就要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它使西部原本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并成功地拉动了更多的投资进入西部。

    陕西、甘肃两省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两省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最近10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9-2008年,主要由国家投资的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不足200公里增加到了近2500公里,甘肃省高速公路由13公里增加到了1500公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反过来大大拉动了投资。2000-2008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为18428亿元,年均增长25%,甘肃省累计完成投资7874.38亿元,年均增长18.67%。

发展民生带来消费“红利”

    西部10年大开发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西部1亿人口的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10年来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在城乡逐步推开。迅速发展的民生使得西部老百姓手中的闲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购买力空前提高,这又有力地带动了西部消费的增长。

    2000年,新疆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是37亿元,占整个支出的40%;到2009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创历史纪录的940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多。新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的5645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1432元。

    西部民生的改善,使得老百姓的购买力空前提高,消费增长迅猛。以陕西省为例,2001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65.12亿元,而到2008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增加到2256.09亿元。

“退耕还林”带来生态“红利”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西部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生态“红利”。据宁夏林业局局长王德林介绍,宁夏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现已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截至2008年底,宁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9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了10.5%;沙化土地面积5年内减少了2584平方公里。

    生态的好转使得西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一部分生态“红利”也因此直接转化成了经济“红利”。在宁夏南部一些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当地人均粮食拥有量从2000年的247公斤增加到了2007年的4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503元。

西部发展与东部差距仍在扩大

    最近十年间中国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12%,高于东部地区的增长;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提高到2009年的18.5%。

    从2000年到2009年,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6.68万亿元,增加了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648元提高到14213元,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收入由1161元提高到3817元,年均增长8.9%;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也明显加快。

    官方数据显示,十年来,西部12省市区先后建设了120个重点工程,总投资约2.2万亿元人民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

    虽然在官方政策倾斜和大力投入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增长速度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称,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GDP相差7000元,如今,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1000元。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欠发达的状况不可能在十年内得到解决。在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水平、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上,再经过50年也不一定能够和东部地区拉平。官方应当继续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并致力于东中西部地区基本生活水平、基本教育医疗水平、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逐步均等化。

警惕利用“土地财政”大开发

    随着去年国家4万亿刺激方案的实施,西部一些地方在争上项目时过度追求规模,但受财力所限,不得不利用“土地财政”大搞开发建设。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必须警惕这种现象产生的不良效果。

    2009年以来,西部地区在项目推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条件都比较好,加上中央财政向西部倾斜,促使西部地区投资大量增加。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出现两旺势头,尤其是西安、乌鲁木齐和银川市的房价开始直线上升,房价甚至在全国“领涨”,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西部各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地价升浪”和开发商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中,西部部分城市财政的土地收入急速增长。截至2009年11月底,兰州、银川和西安等城市土地出让金已超过前两年的全年水平。一直以来,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重要一项,在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2009年银川等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3左右。

    分析认为,宁夏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首先得益于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工业生产逐月回升;其次,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刺激效应初步显现;再次,在房市、车市的带动下,地方小税种实现较快增长。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升不降,房价一旦出现波动,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行业税收的减少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投资能力,进而造成工程烂尾、不良贷款增加等。

    据悉,各地政府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征收的费用,除了土地出让金和双重配套费外,还要收取绿化费、墙改费、规划设计费、人防费、质量监督费、职工培训费、安全施工措施费、散装水泥推广费、预售许可证服务费和管线综合竣工图设计费等多达50余项的费用,涉及25个部门。此外,政府还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征营业税、印花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契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10余项税负。经过统计,这些税负成本约占到房价的15%左右。

    我们认为,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事权不对称等因素影响,有些地区的财政收入确实对土地出让的依赖比较大。要想根本解决土地财政问题,还是应该从逐步理顺财税制度入手。

“资源魔咒”或倒逼产业升级

    西部大开发的10年中,西部地区对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以求摆脱单一困局。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依然围绕资源型产业而进行,结果是资源性产业越做越大,结构畸形并未改变。

无法摆脱对资源的依赖

    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资源。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重化工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由于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太轻,这些地区经济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影响了进一步发展。与1999年相比,2008年甘肃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而在二产中重化工占了70%。

产业升级应嵌入全球价值链

    分析认为,既然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格局难以改变,要解决西部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问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国内,应将其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资源型产业的自身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争取取得优势地位,促进产业升级。

    西方跨国公司凭借对核心技术的把握,牢牢地占据着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我国西部资源型产业要挖掘内生生长因素,应积极应对全球产业变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价值环节,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

嵌入全球价值链,龙头企业应点状嵌入。由于资源型产业大多依赖少数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上都有优势,可 以率先嵌入全球价值链寻求升级。

战略政策需进一步深化、调整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存在弱化的倾向。我们认为,西部开发战略政策必须进一步细化、深化和调整。

    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总体战略难以保证平衡和协调,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教育科技等国家确定的五大战略中,有的落实得好,有的就比较差。二是在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没有处理好。三是国家对西部的总体投资和政策倾向还是比较弱,比如,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等问题上,战略构思显然是倾向东部和沿海。

    在所有的西部项目建设当中真正变化大的是交通条件,但是,在交通投资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比如西部某省规划了10多个民用机场,机场之间距离又很近,只讲投资不讲投资效率。同时高速公路与铁路的规划重叠。再次是要不要将交通建设的重点由省会城市、市级城市向乡镇、行政村转移?许多地方在规划中只讲公路通乡村,但是不讲通的是什么类型的公路,实际上质量很低。

    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西部大开发的10年中,国家在尽可能地增加对社会事业的建设投资,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水利、天然气、电力等确实比10年前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是在公共事业和公共产品的投资中,直接服务政府的多,而直接服务公众的少。二是城市社会工程的建设与规划问题比较多,投资不集中,重复和返工的情况严重,浪费极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在整体上比城市落后许多年。四是进城农民工的问题比较多,教育、就医、保障等问题没有解决好。

    其中,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开征资源税等多个方面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在下一个西部10年大开发规划中加以调整和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大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的74%,人口有4亿之多,聚集了中国75%的少数民族和八成左右的贫困人口。西部开发的快慢、好坏,事关中国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亦关系到中国整个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