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想当皇帝的人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二


三个想当皇帝的人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我们一直饱受强权的欺凌,一直深受贫穷的困厄,因此,我们对权力与财富有着非同寻常的认识与感受。

    中国社会是以权力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权力与财富,存在着异常紧密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皇帝既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控制着整个国家的财富,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是,对权力与财富的渴望,便集中地表现为对皇位的追求。而中国的所谓“英雄”其实都与对皇位的争夺有关,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有人是自己想做皇帝,有人是帮助别人做皇帝。自己做皇帝是为了全面拥有权力与财富,帮助别人做皇帝是为了依附权力与财富。

    中国没有产生试图拯救人类的耶酥,也没有产生誓要渡人脱离苦海的佛祖,甚至没有产生带领自己的民族走出苦难之地的摩西。中国的圣人与先哲们所思索的大都不是怎样“救人”,而是如何“治人”以及如何在“治于人”的境况下苟活。中国的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权与利——也就是权力与财富的思维。它们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人的快乐观。

    秦末乱世,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必有“英雄”出,因此“乱世英雄”,或者“乱世枭雄”才会成为一个固定的汉语词组。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这七年间,不知涌现了多少想当皇帝或帮助别人当皇帝的“英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陈胜、项羽、刘邦。他们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却都以攫取最高权力,占尽天下财富为人生目标,他们是三个著名的想当皇帝的人。

    人生是一场戏,历史也是一场戏。无论是秦末时期的人物还是事件,都那么富有戏剧性,再经过太史公司马迁的描述,更是妙趣横生,意味无穷。

    现在想来,那真是一个让人满怀雄心——或者说野心的历史时刻。一无所有,只能帮别人种地才得以勉强糊口的贫雇农陈胜;“世世为楚将”,却因犯下杀人案而逃亡在外的项梁、项羽;原本是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如今刚刚混上村级干部的泗水亭长刘邦,他们几乎同时产生了当皇帝的梦想,而且相继发表了直露的宣言或告白。

陈胜的宣言最有激情,也最具煽动性,是受压迫者在绝境中的登高一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中国农民久被压抑的不平,一下子唤醒了隐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原始欲望,从此之后,只要是有点机会,各路豪强便都想着“杀去京城,夺了皇帝老儿的鸟位。”可以说,陈胜的这句宣言开启了中国农民的暴乱史。

    项羽与刘邦的告白分别与秦始皇的两次巡游有关。那时,他们还都是站在路边围观的看客,却被始皇帝出巡那些旌旗招展的仪仗,前呼后拥的威风,万民敬仰的显赫引发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项梁和项羽在人群里冷眼看旁边,项羽说,那个皇帝的位置咱也可以拿过来代他做啊。语气极为率直、傲慢,其中既有对皇位的觊觎,又有对眼前这位始皇帝的轻蔑。

    刘邦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正赶上秦始皇出巡,他挤在人堆里看热闹,然后大发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他当时的表情,肯定是一脸垂涎欲滴的艳羡。

    三种不同的宣言或告白,彰显了三个人不同的身份背景,也隐含了三种不同的命运与结局,却都反映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极端渴望。

    凡是敢于造反的农民,肯定都出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陈胜即是他们当中最早,也是最突出的代表。他挑战命运的造反宣言,装神弄鬼、妖言惑众的起事手法,都已经演变为一种行为模式被后来人不断模仿、复制。

陈胜是彻底的贫雇农,苦大仇深,在累得腰酸背痛,站在田间地头直一直腰,歇一口气的时候,经常对自己的生存现状表现出失望、怨恨的情绪,并对和他一起干活的伙计说:“苟富贵,无相忘。”那人笑话他,就你这地无一垄的贫雇农,还谈什么“富贵”?有病!被人嘲笑的陈胜长叹一声说:“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有三句名言流传至今,一个是前面说过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另一个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还有一个是“苟富贵,无相忘”。前两句话之所以广被传诵,都是因为道出了所有人对权力与财富的渴望。所谓“鸿鹄之志”,其实也不过是“富贵”,不过是不受别人欺凌——最好还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不受贫穷困厄——最好还能占尽天下的财富,如此而已。而“苟富贵,无想忘”,则是预想拥有权力与财富之后的情景,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最后它被陈胜自己以行动否定了。富贵与贫贱,终究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无论是以贫贱想像富贵,还是以富贵想像贫贱,恐怕都是靠不住的。

    陈胜最终没有当上皇帝,称王也总共才六个月的时间。他成王之后,以陈地为国都。就在这期间,一个当初和他一起受雇为人耕田的老乡按着当初“苟富贵,无相忘”的约定,果然找上门来了。那老乡径直来到王宫之外,敲打着宫门直呼其名:“我要见陈胜。”守门的官吏一看,这还了得,你这个不懂规矩的泥腿子,宫门是你随便敲的?陈胜是你随便叫的?当时差点要把他捆起来,门吏无论如何不肯为他向陈王通报。这老乡也是个认死理的人,守门的不让进,他就在门外面等,一见到陈胜从宫里出来,立刻拦住去路扯着嗓子大叫陈胜的名字。陈胜听到喊声,这才召见了他,而且很给他面子,把他叫上自己的座驾一同回宫。这老乡进王宫一看,好家伙,殿堂高阔,其间还挂着一道又一道帏帐,又扯着嗓子大叫起来,啊哟,陈胜你小子做了大王,可真是阔气啊!

    客观地说,直到这时,陈胜是确实想“苟富贵,无相忘”的。可他那老乡实在太不识时务,自从和陈王攀上了关系,不仅整天在王宫内外东游西逛,毫无礼仪,而且越来越放肆,竟将过去陈胜为人当雇农时那些不太光彩的事儿四处张扬,让他这个做大王的很是尴尬。一天,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净胡说八道,到处损害您的威望。也就是说,你这个故人已经危及到你的权威了,陈胜一怒之下,就把这老乡杀了。

    虽然看上去有些无奈,但这显然是一个鲁莽错误的做法。经过这件事之后,陈王的故人都被吓跑了,他身边再也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因此,他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无论是成功的帝王,还是失败的造反者,司马迁在描述每个人物的时候都很关注他的快乐程度。或聊聊数语,或隐含于字里行间,却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后人特别留意和深思。

    从求富贵的角度来说,陈胜算是部分地成功了,虽然这个成功过于短暂。但是,在求富贵的过程中,以及得到富贵这个结果之后,陈胜都有过让自己生命闪光的时刻,也品尝到了奋斗的喜悦与成功的满足。

    起事之初,他和吴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人占卜,那人说:“足下事皆成,有功”,于是“陈胜、吴广喜”。这“喜”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惊喜。此后,“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他一路凯歌,顺风顺水地直取陈地。这期间,应该说是一个惊喜紧接着一个惊喜,攻打陈地之前,他已经拥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这个穷小子果真成暴发户了。轻取陈地之后,当地的乡绅名流又是歌功颂德,又是拥立为王,反正给他灌了不少迷魂汤,把他吹捧得云里雾里,想不称王都不行了。对一个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从土里刨食儿的贫雇农来说,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就啊,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富大贵呀,他能不快乐吗?肯定是欣喜若狂了。

    作为一个想当皇帝的人,陈胜是失败的。作为一个追求快乐的人,他至少取得了部分成功。如果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甚至比项羽还要成功。项羽大概从来就没有真正快乐过,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快乐。

陈胜的帝王梦首先结束了,把历史的舞台让给了项羽和刘邦。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三  项羽,一个心理变态者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