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的开始利用


1 .1  嫘祖始养蚕
 
养蚕  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轩辕黄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发现了蚕在桑树上吃桑叶,而且蚕结成了茧,于是她把蚕茧摘下,抽出蚕丝,织成丝绸穿在身上,并传授养蚕抽丝的方法,被后人供为蚕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很普遍。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中均出土玉蚕。殷虚出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有细密的平纹绢和菱形图案织物的印痕。殷商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利用自然界生长的桑树资源养蚕,利用蚕丝织绸,但数量甚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日益增长的衣着需要,人们便设法通过人工栽培桑树来扩大养蚕的规模,以提供更多的衣着原料。周代时家蚕的养殖在黄河流域已经很普遍。在《诗经》里面,《大雅》和《豳风》、《秦风》、《卫风》中均出现有关桑、蚕及丝织的诗句。根据《诗经》和《左传》、《仪礼》等书的记载,这时不但已有“蚕室”,进行室内养蚕,而且还有蚕架、蚕箔等专门的养蚕工具和缫丝设备。以后历代古人们开始逐步注重桑叶的质量,改良桑树品种以适宜蚕的生长发育。古人们还选择优良的蚕种以提高蚕的质量。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是最早的丝织品,所用的丝均为家蚕丝。织物的经密为每厘米52根,纬密为每厘米48根,每根经纬线由至少20多个蚕茧缫成,丝缕平直。在同一遗址还发现索绪帚状的草帚,证明是当时的缫丝工具,缫丝要先用沸水煮茧,把丝胶脱去并散出丝头,然后抽成丝线,因一根丝线太细,不牢固,所以一般是同时从几个茧子上合抽成一缕丝线。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车分南北二式,构造科学,使用便利。

  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西方有了文化交流,公元六世纪后,西方国家陆续学会了养蚕技术。
 
1 .2  养蚕模型
 

养蚕模型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30-40天,蚕成熟前长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1 .3  玉蚕
 

玉蚕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贵族墓葬中常以玉制的蚕作为随葬品,证明三千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十分重视养蚕丝织,这是1953年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一件雕啄成形态逼真的玉蚕。

 
1 .4  铜片上的丝织印痕
 

   195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出土,距今3000多年,上有细绢遗痕,这是因为这件铜 片当时是用细绢包裹,绢腐烂后留下了痕迹。反应当时缫丝和织绸技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

 
1 .5  商代铜戈上的丝织痕迹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铜制的礼器,这把铜戈是“曲内戈”,其正反面都留有平绢和麻布的痕迹,在戈把的正面还保留着清晰的雷纹条子花绮的痕迹。

 
1 .6  缫丝车

 

缫丝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