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在万民瞩目下,进入以“民生”为核心概念的反向周期运行轨道。笔者以前曾直言,中国刺激经济政策的退出,首选的是从房地产开刀。房地产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尤其是成为投资品而为众多国内外热钱所追捧。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绑缚作用,放大了资本逐利效应。中国走出08年的金融危机,依托的是房地产对民间资本的吸附。当然,过剩流动性催生的价格泡沫,理所当然地也体现在房地产。现在,在实体经济好转,经济基础逐渐夯实,民间资本投资热情高涨的状态下,政府刺激政策相机而动,是可以理解的。
房地产,将开始新一轮涅槃。房地产市场供给,将由商品房主导,逐渐演进到商品房、廉租房、公租房共生的格局。商品房退守到高端市场,廉租房坚守低端保障市场,而公租房介入中端市场,从而为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丰富的内涵。房地产的等级时代出现,社会的分层也更加明显。这是时代的大趋向。
未来10年的房地产檀变,要点就在于公租房的实施效果。政府从被动走入主动格局,计划从后台走入前台,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对于公租房,面临的问题依然多多。概凡利用政府的公权进行的建设,首要的问题是对权力寻租的约束和监督效果。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也继续存在。那就是公租房对有产者的不公平。当然,中国人习惯于仇富心理下的劫富济贫。但是,法制社会的基础是“法不容情”。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始终是难以平衡的。
当社会不能够为富人们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民间资本的效率会大为降低。因此,在房地产领域为民生福祉而限制富人投资的时候,需要给予富人们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放开一些领域,才能够为社会资本的流动奠定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制度加快完善。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加速出台。这些都是在短期内为撤离房地产的资本做铺垫。此外,在法律范围内对私有财产的肯定,其目的都是在向富人示好。其外,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政府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也是为资本拓展投资渠道。这些手段和措施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民间资本是否就会那么乖乖的按照政府的意愿去开辟新的投资渠道,短期内是看不到的。资本需要在管制较少,自由度较高的市场中流动。中国的高计划性无疑是戕害资本自由流动的根源。计划与市场本身不相容的经济结构,在中国双轨共生,这只能是一个初级阶段下的过渡产物。而目前,看来是许多自由派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的时候了。因为,之前中国一些经济学家自创的双轨制,是为市场化让路的。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善的时候,现在大规模的计划性,意味着什么?市场的信心一旦受到动摇,市场的制度基础受到怀疑,我们还可以看到民间投资的高效率吗?
所以,当前政府需要做的是,给市场一个信心。当房地产业不再给市场信心的时候,其他产业需要给予更多的市场信心。唯有这样。信心才会比黄金更珍贵。
当前能够看得较为清晰一点是,资本市场给予资本一个较大的信心。而这个,大约是保持社会资本继续活跃的值得庆幸的东西了。房地产的国进民退,需要股市的国退民进去均衡。否则,市场化经济就只能够是一个美好的馅饼。
笔者希望当今可能的中国盛世走得长久一些。但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心中。当市场化真正展开的时候,却发现,那不过是一个画中的巨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