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色彩斑斓的刺绣 |
中国的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湖北省江陵出土战国晚期丝织品龙凤虎纹绣罗禅衣以精细的绣工,多种彩色丝绣出蟠龙飞凤,龙凤相蟠纹和龙凤虎纹,描绘出凤鸣虎啸的神奇画面,构图巧妙,色彩华丽,展示出我国在战国时期刺绣工艺的高度成就。图8.30 战国龙凤虎纹绣罗
汉代时刺绣用绢、罗作绣料,采用平针、锁绣、钉线绣等多种针法,针脚整洁,用简练的线表现各种形象,花纹瑰丽秀美,汉代刺绣纹样的主题,与丝织品、漆器图案相近。大体分为云气纹、动物纹、几何纹、文字图案等几类,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绣品有用锁绣法绣成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许多种精美的绣品,其针法细致流畅,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超过了锦。
三国时有用刺绣作地图的记载,唐代刺绣除大量用于丝绸服饰外,还广泛用于宗教内容的绣经绣像,发展了平绣的技法,还出现了比直针先进的“戗针”和“套针”,可以分层退晕,有表现色度推移、浓淡渐化的效果。
宋代时逐步形成刺绣准则,出现了模仿书画的绣品。朝廷曾设书院,召集绣工三百余人,制作人物花鸟、山水楼阁书画的刺绣作品因用针精巧,绣法纤密,被誉为神针。 明人董其昌评论宋人刺绣,以为“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元明两代刺绣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可将人物故事题材刺绣于民间服装上,明清之际,民间刺绣艺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体系,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各具独特风格,沿传至今,历久不衰。
|
|
4 .2 乘云绣 |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绣品,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绣地为绮,平纹地起斜纹花,图纹为纵向的连续菱纹。绣出的纹,图案纹样单元较大,针法细腻流畅,为当时的高贵绣品。
|
|
4 .3 长寿绣 |
元前二世纪后半叶(西汉)绣品,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绣地为绢,在绢地上用四种丝线绣制而成,针法为锁绣法、线条流畅、绣工细密、针脚整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高级绣品。
|
|
4 .4 信期绣 |
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西汉)的绣品。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绣地为罗,在罗地上用几种丝线绣成花纹,针法为锁绣法,图案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细密,做工精巧,为当时最讲究的一种绣品,是刺绣中的上佳珍品。
|
|
4 .5 刺绣百子衣 |
公元1573-1620年(明万历)孝靖皇后的短袄,长74厘米,对开襟,在罗地上绣出双龙、寿字,周身用金绒绣入宝、松、竹、梅、石和各种花草。并绣百子,百子生动活泼,各具姿态,有捕捉小鸟的,有捉迷藏的,有放风筝的,有头戴乌纱帽饰演官史的,神态自如,惟妙惟肖,表现出刺绣艺术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
|
4 .6 苏绣“金鱼” |
苏州地区的代表性刺绣,特点是图案美丽,色彩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精致,在刺绣技术上,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的特点,绣出的动物栩栩如生,例如金鱼、孔雀、小猫等都是它的传统作品,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
|
4 .7 湘绣“望月” |
湖南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最先为民间刺绣,至清代末叶得到发展,在艺术上也臻于成熟,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绣花,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兰本,色彩丰富鲜艳,形态生动通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
|
4 .8 粤绣 |
广东地区代表性刺绣,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粤绣的特点在于用线种类繁多,根据艺术造型的需要而不受限制,在刺绣中施针简单,劈线粗而松,针脚长短参差,且常用金线围绕掩盖,针纹重叠隆起,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往往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用于演染欢乐热闹气氛。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
|
4 .9 蜀绣“竹子鲤鱼” |
四川名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代表性刺绣,相传晋时在川蜀地区已有刺绣。川绣的特点是以套针为主,且分色清楚,在针法上采用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绣品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