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篇小张同学的文章:车展观感


转帖一篇小张同学的文章:车展观感

 

这个同学是一名高中生,今年我辅导他申请美国大学本科2010秋入学。来北京上课的过程中,他偷偷跑去看去了车展。一个高中生的文笔和视角,在我看来是如此的不同。毫无疑问,他应该去卡耐基梅隆读书,呵呵。

 

我向南方都市报汽车板块,一个国内知名的汽车媒体推广公司推荐了这篇文章,近期就要发表了。很可惜,图片不能显示。

————————

朴实地梦着,奢华的现实

1886年卡尔·本茨在德国第一次造出了现代汽车的雏形,亨利·福特用流水线生产,使得汽车这个“钢铁怪物”广为人知之后,汽车工业,确切地可以说是汽车工“艺”,随即在全球掀起了一股融汇审美与人类突破极限的欲望的飓风,并且这股飓风,至今仍然没有减弱的趋势。

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没能亲眼目睹我出生前汽车进化的上百年的直播,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从未,也不可能有机会去弥补的一件事情。但,幸好,有历史来帮我记载一代代人的成就与激动。这段辉煌的进程中,无数的“婴儿”诞生、成长、成熟以至今天的显赫与尊贵,每一精致的外壳包裹的也早已不再只是机械部件,更包涵了它所走过时代的风雨、气息以及凝聚在其中的它们“父母”的智慧。

 

2010428日,我非常高兴能够亲临2010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面对着眼前这个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的专业展会,激动和紧张之类的词语,已经不足以描述我踏进展会那一刻的感觉了。

由于是公众参观日,人很多,整个会展显得格外拥挤,尤其是那些平日很难在街头看到的名车的展区,在我看到它们的那个瞬间甚至都让我担心一旦走过去自己就会被挤碎了……

 

相信本次车展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现场的名车美女,而是驱使大部分人奔向车展的几条新闻:“35岁年轻买家以3800万买下布加迪威航”——于是原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人们这次都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贵的车,而且就在不远的北京郊区放着让人看。

 

“法拉利485Italia,本次在车展现场销售,并且售价要在原价的基础上增加100万,买下它的人随即也会成为中国第一位拥有485的人”——于是人们知道了原来还有一款法拉利是中国没有的。

 

“两辆劳斯莱斯一天内全部售罄,最小买家,90后……”——于是人们开始回忆劳斯莱斯本来非名流不卖的原则,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刚刚被一个孩子颠覆了。

 

我个人在布加迪威航展区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个刚刚抵达此展厅的人说的“这就是3800万……”。所以无论那些高分贝的新闻是不是主办方自己的炒作,我相信,它们确确实实增加了这次车展所接待的人数。不得不承认,我也是奔着名车去的,从小到大,个人喜好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都逐渐的随着岁月换汤换药,但是对汽车的热情一直保持着高涨的趋势,这或许也与汽车本身也在随着岁月推陈出新有关吧。

 

本次展会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所以大部分厂商带来的概念车大都是混合动力车,或者干脆是全用电或者全用氢能的车型,全场共计95款新能源汽车,使得每个角落都让我被提醒“绿色”的概念。

 

印象中,宝马几年前就在欧洲生产了200辆纯氢能的760Li顶级轿车,为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以宝马为代表的顶级汽车品牌,似乎一直都处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前端,不仅因为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新颖而前卫的理念,更重要的我认为是一种市场认可的惯性。这种惯性强大到后来崛起的年轻品牌不得不顺从于这个大众制造的趋势,或有或无的委屈跟从在巨头们的背后,踩着它们的脚印,以防止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和遗忘。

 

车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赤裸裸的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由于是公众日,所以很多顶级品牌(布加迪,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GMC,迈巴赫,玛莎拉蒂,宝马等)展厅里的车辆都是不允许观展者零距离接触的。我要说的就是由作为观众的一种心理感觉引出的我的一个发现,一个关于差异的发现。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旗鼓相当的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之间,同样都是德国车,近乎同样的国际地位,宝马选择了隔绝

 

(照片中可以看出,宝马展厅没有观者们的身影)

式政策,即若非有能力以及有意向购买宝马的观众,是不被允许进入宝马展区的,相同的状况被宝马沿用的甚是彻底——旗下的mini品牌也采用了这一政策;但是,梅赛德斯奔驰展区却完全相反,除了F800概念车和今年的重头戏SLS AMG超级跑车外,所有的车型均提供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包括旗下顶级的S600 V12轿车。

 

作为一个观众,我首先能发现的最直接的一个外在的差距就是梅赛德斯展区的人远远要多于宝马的,我不否认,展区内部能够容纳的人肯定是要比展区外围围观所能接纳的人数要多的,但是我觉得,梅赛德斯的受捧,更多是有赖于它给观众的一种亲切感。相比起宝马展厅的距离感,人们在踏过展厅与过道的交界进入到梅赛德斯的那一瞬间,当再次确认只需再走几步自己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一下的时候,情不自禁出现的是与之前在宝马的冷遇截然不同的一种心境。

在我看来,无论是否是商业接待模式的差异还是其它一些非商业因素(譬如管理者自身癖好),作为观众,从自身角度出发,必然是更喜欢那些愿意使用尊重我们的政策的品牌的,至少这一点在中国是近乎于定理等级存在的。

 

整个车展给我的印象几乎就是对我之前对汽车界印象的一种巩固,很贵的汽车越来越贵,很好看的汽车,也越来越好看,最后很重要的我想说,国家特色还是那种布局:日本车继续以科技改善驾驶环境为主导,美国车继续以突出某种性能为特点,德国车承袭着尊贵大气沉稳,意大利车保持着奢华高速,而中国车依旧缺少亮点……这么说不是因为我崇洋媚外(我觉得敢于发现并说出自己民族不足的行为,不能被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成天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评价为叛国),而是我真的一直觉得国产车的外形也罢,性能也好,功能也罢,总是带着些西方汽车的影子,像之前吉利推出的被劳斯莱斯告上法庭疑似模仿其外形的车子,还有像极了宝马的中华轿车……

虽然之前有说过,后起之秀总是很可怜的为了迎合市场而跟从大牌汽车的设计趋势来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模仿的过于裸露,那么给人们的感觉就永远是out的,人们在看到模仿的影子的一瞬间,就会感慨“这不就是那个……前一阵子推出的……么”,加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总是喜欢购买所谓的“正版”,后来者若只会跟从先驱者,那么就只能被真正的主流消费群体抛在脑后了,甚至以后真的做出了一些创新,都会被习惯性的忽略。

这次车展我也重点关注了两款国产车,一款是前面提到的吉利的豪华车,一款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的旗舰座驾,红旗轿车。前者这回真是聪明的让本人想撞墙,在我个人看来,车尾沿用了近似劳斯莱斯式的轮廓,前脸却像是宾利和红旗的混合物,我不否认我在评价这个车的时候有印象作祟,心里总是在揣测这个车又模仿了哪些名车,但是事实就是我确实能够发现一些痕迹,也就是说如果那些经典品牌依旧要不依不饶的挑刺的话,还是能够抓住点小细节的;再说后者,我看到红旗的车头的时候我看见了老红旗的影子,心里非常欣慰,但是在看到整个车的时候,我又在车尾看到了劳斯莱斯那经典的下滑式收尾,也许大气尊贵的汽车都需要这样的一个尾部吧,但是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别扭,希望红旗下次能够十足个性的代表中华民族。

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曾想过,甚至不止在一个方面(服饰、鞋子、科技……)想过,那就是我们的设计人员为什么总是不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反还总是给我们一种复制的感觉……想来现在完全自主品牌的车,除了一大堆的微面,好像就剩下夏利之类的小排量汽车很有代表性,可悲的是这类车在我们自己看来完全骄傲不起来,原因我想不说大家也能够体会。

难道是我们对华丽的外表不屑?还是设计人员有意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保护?还是说我们应该直接剑指设计人员的毫无创意?个人鄙见,这或许不是个能够讨论的开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单单通过给设计人员压力就能够顺利办成的。因为这里面囊括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习惯,一种不自信,一种不愿意面对,一种意识的不够强大。所以这不是个我个人说点什么,或者少数人意识到、考虑到什么就能够立刻解决的问题。

 

也许是自己还年轻,喜欢那种外形锋芒的欧洲跑车,所以自己观展的重点大部分还是在阿尔法罗密欧、兰博基尼、阿斯顿马丁、法拉利、玛莎拉蒂、保时捷等品牌的展区。我在开篇有谈及汽车代表了人类对审美的要求与对突破极限的欲望,外观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棱角使得一代代进步的审美观得以满足,而糅杂了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外形设计更是为直接提高车速以突破人类对速度极限的欲望提供了条件。

 

(阿尔法罗密欧Pandion概念车)

我个人也是一个很喜欢寻求刺激的存在,所以不得不说一下这次车展亲眼看到超级跑车:布加迪威航的感觉。曾经我对这个可以跑出407km/h的“野兽”持高度怀疑状态。因为407km/h表示它不仅比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要快得多,甚至可以和飞机拼一拼!智慧的意大利人用事实(一部以布加迪威航和飞机比赛的录像)告诉了我,它真的可以!此次布加迪来中国,在展出第一天即被年轻买家买走,我有试图猜测过那位买家的动机,是对速度的追求?还是对名气的占有欲?抑或是其它我不曾知晓的原因?很可惜我没能了解到真正的原因,以至于今天都还在被强烈的好奇心折磨着。

最大的遗憾的是威航作为车展最贵的车,并且已售,观众是不被允许近距离接触它的,所以我也只能远远的观望一下它,心中些许遗憾最后也只有融入对未来的决心了。

 

最后要提一下车展的副业们:卖汽车模型的、卖手机的、卖饮料的、卖杂志的……我得说,看到这些小商家的时候我想起了比尔盖茨的曾祖父,那位当年在淘金热时期进入旧金山不搞黄金搞家具的老者。虽然车展上的这些小商铺都不会做成多大的规模(首先时间上就没有足够的区间大小允许他们做成),但是至少在车展上可能出现的商机被发现了,暂且不管是毛利还是不菲的收入,值得强调的是“抓住意识”总是完成的前提的。

 

从进入车展到走出展厅离开车展,我一共花费了5个小时。可以说我看完了,了解完了我想要知道的所有内容,相机拍没电了,换手机,手机又power off了,又换上nano5,贪婪地记录了我想要的所有画面,尽可能的记录了每一个我想要留住的瞬间。

 

时至今日,不禁回味,这奢华而现实的经历,嘴角还是会含蓄地自己上扬,哪怕仅仅是为了自己那朴实的梦着。

 

201051

国际劳动节

                    张皓程

             于北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