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最关注的话题。人类对于低碳经济的孜孜追求,也同时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全省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矛盾,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装备制造业扩能未形成对大学生人才有效需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经历了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也给人才供需带来了新情况和新矛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调整,工业体系中高耗能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下降,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但没有相应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增长。
近几年,山东省为了实现万元 GDP能耗降低22% 的目标,对十大高耗能产业进行了结构治理。统计资料显示,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 51% 下降到了2008年的 47% ,下降了4个百分点,同时减少了30 万人就业,其中 24% 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十大耗能产业在业人口大专以上人才的比例不升反降,由2005年的8.1% 降为2008年的6.4% 。
在压缩高耗能产业的同时,山东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 2005 年的23% 上升为2008 年的26% ,为初中以上人员创造了35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仅有7% 的岗位吸纳了大学生就业,明显低于2008年装备制造业的大学生存量结构 8.3% 的水平。可见,山东省在这一轮的装备制造业扩能进程中,没有形成对大学生人才的有效需求,大学生就业呈现疲软态势。
有统计分析显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提高1 个百分点,提高全社会大专以上人才就业结构 0.5 个百分点。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增加。“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 2005 年的32.2%提高到2009 年的34.1% ,上升了 1.9个百分点,低于广东 43% 和浙江 41% 的水平,也低于全国40% 的平均水平。
技术工人可能“一才难求”
专家经过测算,如果按照国家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计划 15%-20%的节能目标,全省的 GDP 保持平均每年12% 左右的增速,那么能源消耗年增速应保持在7.1%-8.4% 之间。按照这样的发展指标预测,“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的人才供需状况会出现如下变化:
大专以上人才总量供大于求的态势将持续。经过预测分析,未来5年山东省对大专以上人才每年的净需求量约为 30万-40 万人,但 2008 年和 2009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数均突破50万大关,如果按照每年招生 50万人的规模持续下去,“十二五”期间大学生人才供应总量将达到250万人,而此期间大专以上人才净需求总量仅为 150-200 万人,大专以上人才的绝对剩余量将高达20-40%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约束下,如不加快拓展新的就业门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出现较大改观。
低碳型工业结构体系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不断扩能提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也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水平。“十二五”期间,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每年的净需求量将达 60-70万人。而从招生情况看, 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总量为42 万人, 2009年下降为40万人。最近几年,由于生源严重不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有不升反降的趋势。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比在“ 十二五”期间将逐渐走低,技术工人“一才难求”的现象,有可能在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上演。
高耗能产业的惯性发展,无助于人才就业结构的提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结构性调整,山东省高耗能产业的产能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从发达省份的发展经验看,山东省高耗能产业产值比重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十二五”期间,如果不加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投入,而是主要依靠控速发展,只能为大专以上人才提供 3-5万个就业岗位,大学生占该产业领域劳动需求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可见,缺乏技术投入的高耗能产业发展,不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才在该产业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式扩能,有可能造成低素质劳动力短缺局面。预测表明,未来装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强,而对于大专以上人才的需求较弱。“十二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可以创造近 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大专以上人才的岗位仅约4-5万个,占该产业领域劳动需求总量的不足10% 。这种规模式扩张,一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贡献微弱,另一方面极有可能造成低素质劳动力短缺局面。
低碳经济需要哪些人才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