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本《中华百孝故事》,心中颇有一种见到心仪已久的道德楷模的庄重与崇敬,尽管这一阵子事情很忙,尽管书中的故事有些是较为熟悉的,但阅读的冲动还是占了上风。经历了五四对传统的批判,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伦理道德的颠覆,人们重新反思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建立和道德约束对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于是在今天我们才有幸能读到一本大谈“孝道”的书籍,使我们在阅读这样一本好书时居然产生一种好奇的心情。
开篇《仲由背米奉双亲》,说的是仲由为了孝敬父母,百里之外背回一袋米让父母填饱肚子,途中还以自己的孝心教育了一个强盗。他后来从政很有才干,锦衣玉食,却常常怀念故去的父母,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在”。仲由字子路,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爽直重义,很得孔子赏识。史载,孔子想到卫国谋求官职,当时卫灵公非常宠爱夫人南子,对其言听计从,孔子要达目的必须讨好南子,而南子的名声很不好,这就使孔子两难,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迫不得已去见南子。对此子路很反感,还当面质问了孔子。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坦率正直的人,从“仲由负米”的故事,我们进一步了解仲由德操根本的孝养品行。
在“孝慈篇”中,《严父出大儒》则讲的是“20世纪最后一个大儒”梁漱溟的成长故事。他的父亲梁济对子女的教育颇有“春雨润物”的细腻、深入和持久,这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子女都有启发意义。故事中说他“‘一是讲戏’,梁济把自己平日爱看的京戏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儿女听,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明辨忠奸是非。‘一是携同出街’,让儿女去经理事务,了解社会民情,从身边点滴做起。‘一是关于卫生或其他的许多嘱咐’,让儿女从小就知道如何照料自己的身体,今后才会有坚强的体魄服务于国家民族”。梁济还很会进行“暗示教育”,在梁漱溟九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积蓄的一串铜钱不见了,于是就怨怪他人。后来他父亲无意中发现了那串铜钱,知道是梁漱溟自己玩耍时搞丢的。父亲并不立即斥责他,而写了一张纸条,暗示那串铜钱是他自己遗失的,梁漱溟读后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这样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同时又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这些教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他终于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敢于坚持真理的大儒。
本书末篇“孝忠篇”中的《在深邃的太空中告慰母亲》,讲的是我国航天英雄翟志刚的故事。翟志刚在2008年9月27日下午4时41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太空行走,令举世瞩目,我们在看直播时也看到了那一幸福时刻。翟志刚挥舞国旗,“向全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此时他心里还深深的怀念着自己的母亲。由于父亲长年患病,家里靠母亲一人操持,非常艰难,但他母亲勤俭耐劳,把六个子女培养成人,还勉励翟志刚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为国家尽忠的人”,遗憾的是母亲从病危到去世正值翟志刚紧张的训练阶段,母亲去世两天后才能赶回家中。但翟志刚认为,他是“七分尽忠,三分尽孝,虽然对父母有遗憾,但我仍然感到很欣慰”。
这使我想起数年前去凭吊昆仑关抗战大捷旧址时,读到的一副悼联:
“芳烈长流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显然,《中华百孝故事》的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受到传统孝道的教育,更在于让我们在一个个故事中体味真正的人生,在于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忙的社会中浮躁的人们,喂上一剂心灵的鸡汤。
还记得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世界,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校长在新一届大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们,努力吧,世界需要你们,你们是社会前进的火车头!校长随后又说,学习社会科学的同学们,你们也同样需要刻苦,人们需要你们,你们是社会前进火车头上的司机!诚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于历史的进步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没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就影响到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能力;而没有社会科学的进步,就会造成主观世界的失范,无法建立起和谐社会,直接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的进步也就无所依傍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管是在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的时代,还是科技发达,物资丰富、生活开始奢华的时代都意识到精神世界的改造不可疏忽,文明道德就像我们生活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中华百孝故事》一书的出版,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