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产品按基础资产不同可分为利率衍生产品、汇率衍生产品、股权衍生产品、商品衍生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五大类,分别用于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波动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下面分别介绍我国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
(一) 利率衍生产品
我国于1992开始实行国债期货试点,199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深圳、武汉、天津等全国13家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国债期货快速发展,成交金额超过同期的股票市场,当年仅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成交金额就达2.3万亿元。由于国债期货制度不完善,机构操纵现象严重。1995年2月发生了“327”国债事件,此后中国证监会下达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通知,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历经两年多的实验性运行后被取消。
表 5-1 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
20041265.55
20052211.2177.9
20062922.95664.46355.7
20077235.502528.092186.910.5
200817457.145005.54121.5 113.6
200925,905.186556.44616.460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债券信息网,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为名义金额。
近几年,我国相继推出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利率衍生产品。2004年,推出了债券买断式回购,目前央行票据、记账式国债、金融债券是主要回购交易品种。2008年,银行间市场买断式回购资金交易7369笔,交易资金量达17457.14亿元,2009年交易量达25905亿元。2005年推出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当年交易量为177.99亿元, 2008年达到5005.5亿元,2009年达6556亿元,增长迅速。2006年,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当年交易名义金额为355.70亿元,2008年达到4121.5亿元,2009年达4616亿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远期利率协议业务管理规定》,推出远期利率业务,当年交易名义金额为10.5亿元,2008年达113.6亿元,2009年有所下降,为60亿元。
(二)汇率衍生产品
1992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首次推出外汇期货交易,由于当时实行双轨汇率,外汇期货价格难以反映汇率变动趋势,加上严格的结售汇管理,外汇期货交易清淡,1993年人民币汇率期货交易被迫停止。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于1997年4月1日起在中国银行进行试点,此后多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目前,我国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依然不活跃。2005年8月15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始人民币远期业务。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业务。企业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规避汇率风险,银行可以利用掉期交易调整银行外汇头寸。2007年,人民币掉期市场成交量增长5.2倍,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量增长59.2%,主要成交品种为美元/人民币。外币对交易量稳定增长,2007年,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89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86%。2008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44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6%,人民币外汇掉期作为一种衍生产品,在外汇市场上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4亿美元,同比下降22.4%;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620亿美元,同比下降30.9%,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合计成交量占全部成交量的77.6%。2009年,人民币外汇掉期全年累计成交8018亿美元,同比增长82.1%,增幅比上年提高42.5个百分点;其中美元仍是主要的交易货币,交易短期化趋势有所上升,全年隔夜人民币对美元外汇掉期成交量占掉期成交总量的64.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98亿美元,同比下降43.8%。“外币对”市场累计成交折合407亿美元,同比下降35.8%,成交主要品种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合计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78.8%;“外币对”远期和掉期分别成交20亿美元和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4倍。
(三)股权衍生产品
1992年10月19日,首只权证深圳宝安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购权证发行,并于同年11月5日上市。1994年,证监会特批6只权证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由于权证过度投机,1996年证监会取消了权证发行。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先后有几十家公司发行权证,成为对流通股补偿的重要手段。
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开办了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市场规模小,容易受大户操纵,半年后被取缔。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挂牌,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自2010年4月16日起正式上市交易。 9月8日
(四)商品衍生产品
商品期货交易是国内最成熟、交易量最大的衍生品市场,目前,在上海、大连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铜、铝、线材、螺纹钢、天然橡胶、燃料油、黄金、玉米、豆粕、豆油、棕榈油、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啤酒大麦、小麦、棉花、白糖、精对苯二甲酸(PTA)、菜籽油、绿豆等品种。交易品种有限,如煤炭、石油、电力、水泥等一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还没有期货交易,不能对冲价格变动风险。
(五)信用衍生产品
自2005年开始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至2009年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1]637.66亿元。2006年初,国家开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做了一批大约100亿元规模的贷款信用违约互换,2006年6月份,北京银行向公众推出了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作为参考实体信用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但是,目前监管部门没有出台信用衍生产品的相关规定。
[1] 严格说来,资产支持证券不属于信用衍生产品,是信用风险转移工具。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现状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