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内部的问题靠人民币未必都管用


  2007年起,广东省兴宁市村民陈伟华等多次上访反映在水库移民身份确认时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屡次遭到阻拦,上访途中当地政府部门组成“陪访团”陪同游山玩水。据悉,信访花费已成为当地政府重要开支,“人民内部的问题用人民币解决。”党政办一工作人员称。(11日南方网)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5/11/c_1287622.htm

  “人民内部的问题用人民币解决”,大坪镇党政办工作人员此言道出了当下一些地方在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上比较普遍的思路和做法,住宾馆、供吃喝、陪游玩、发补贴,相对动辄送“学习班”、关“精神病院”、以“敲诈勒索政府罪”等情形而言要柔性也人性化得多,但是,“花钱买平安”显然只能达到暂时息访效果,可以治标,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信访现象。

  群众上访,通常都是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谋求解决矛盾的权利通道,其中有物质诉求,也有非物质的诉求,比如平等权、健康权、名誉权等等,往往并非给予一定的钱财补偿、抚慰就能够息事宁人。正如中央一再强调要重视群众信访问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关键在于解决矛盾,消除上访者心中的疙瘩。因此,与其不惜代价陪其游山玩水,毋宁想方设法令其心悦诚服。

  事实表明,村民陈伟华也清楚自己所在村村民不具备移民身份,其之所以上访,只是因为其他与之同等条件者享受到了移民待遇,这让他们感到不公平,而不是完全为了几百元的补助。如果相关部门正视这一现实矛盾,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失误,不难消除大家心中的不平情绪,停止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访行为,因此而投入的人力物力恐怕也要小得多。

  其实,绝大多数群众都是通情达理的,关键在于基层政府官员能否真正从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依照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秉公办事,主持公道,维护正义,做到倾听民众诉求、关心民众疾苦、顺应民意潮流,及时、热心帮助解决具体问题。金钱毕竟不是万能的,简单地依赖人民币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大大增加维稳成本不说,反而花钱不讨好,群众不买账,矛盾依旧累积在那里,只能长期疲于应付。

  因此,对于群众信访工作,无论是用粗暴手段“强压”,还是花人民币“软禁”,无疑都是不可取的,少数地方群众上访事件特别是屡访事件时有发生,也许正是这种人民币维稳思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