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开始成交量急剧萎缩,上海数百开发商已经开始降价。顺应这样的逻辑,能够满足购房人预期的房价水平似乎并不那么遥远了。不过,笔者认为,此轮降价很有可能再一次浪费一部分人,一大部分真心想购房的人的表情;很有可能是一次“很严肃地玩弄感情”。
供求--第一纠结
佑威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全年公寓供应面积约1140万平方米,成交量2308万平方米;2010年元旦至今天上海公寓供应量287万平方米,成交量几乎翻倍为420万平方米;再将今年和去年全年总供应量做一个对比,去年1140万平方米公寓公寓如此紧张,今年总量预期仅1300万方,且远低于07、08年水平。结合此次调控,政府势必打压投机,释放刚需。在城际轨道、就业机会、城市壁垒逐步打通的大前提下,人口的流动性还在增强,刚性需求依旧旺盛,试问悬殊之下房价能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吗?结构性矛盾只会在后续更加凸显。
贫富差距--第二纠结
前面有写到关于奥巴马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房地产政策,政府管理水平和采取措施的良莠,从长远来看是关系到地产市场标和本的治理问题。但两国的背景不一样又不能同日而语。西方发达国家用工业化高速进程换来较高水准的社会富裕和福利,其社会形态是中产阶层占据主导,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取到推动作用,其福利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福利也就照顾到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此前有经济学者呼吁,中国能否不再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大多数的利益。历史已经撰述很清楚,不必细说有多少少数人付出牺牲的案例。温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公民的“尊严”。可以说,这是愿景,不是现实。
以房价为例,中国房地产调控的频繁和激越,被大众认为是“理性回归”。何为理性回归?不纯粹是房价的回落吧。不如说是市场机制调节下,买得起房的买,买不起的能得以廉租;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合理的购房梯度和方式分级。茅于轼最新撰文中说到:“大家盼着政府补贴,而不是自己努力挣钱。寄希望于买便宜房,会去钻营歪门邪道,把力量用于互相抵消的钻营之道上。”抢房女英子不是已经很嚣张地说了:“经济适用房本来就不是给穷人住的,你们住得上3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带露台的经济适用房吗?”可以说廉价房的分配不是市场化的,而是靠接近权力的程度,客观上创造了贪污腐化的机会,更加剧了两极分化。
所以说,房价降了就接过了中国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吗?好比有人储蓄100块,有人储蓄10块,房价取其中间值55块,房价降到10块了,也还是有人买不起,房价降不降也必然是有人买得起。又效仿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来看,给予每个人10块的补贴,有人储蓄值变成110块,有人储蓄值变成20块,他们的差距还是90元,差距依旧存在,这便是结构性的问题了。
所以说,房地产的调控存在诸多计划的影子,但却不是“福利”的大手,普照的阳光。请真心想购房的人别误读了政策,调控一定不是救命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