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要依靠分配制度改革
——在2010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的大会发言
王占阳
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于1月22日联合举办“2010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
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占阳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2010年2月1日,《金融时报》编发了2010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观点综述《经济发展新阶段扩大内需的路径选择》(记者 潘永东),以下就是该文概述的我在大会发言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内需拉动要依靠什么?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四个环节来看,每一个环节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如果做好的话都能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找出其中的主要环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占阳教授如是说。
从这四个环节来看,他认为现在增加供给不是核心环节,因为现在是产能过剩;改善流通不是主要环节,因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流通渠道不通畅;刺激消费更不是当前拉动内需的主要环节,因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民缺少消费欲望,而是有消费欲望的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的消费能力;最后一项就是分配,他认为当前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这是现在必须作为重点考虑的。
分配制度本身包括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他认为,初次分配非常重要,中国工资水平从长远来看必须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短期内如果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势必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还必须得有一个过渡,所以就目前来说,应该主要的是解决二次分配问题。
对于二次分配问题,他认为不宜于仅仅理解为解决极少数特困人群的需求问题。他说:“我讲一个数字,2007年的时候,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总收入是9万亿元,而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仅仅是10万亿元,基本上是1∶1。只要看一下这个数字就可以知道,二次分配必然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拉动内需问题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短期内拉动内需靠二次分配改革,真正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来源:2010年02月01日 02:46 金融时报
附录:
经济发展新阶段扩大内需的路径选择(全文)
“2010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观点综述
记者 潘永东
2010年02月01日 02:46 金融时报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扩大内需对于中国保持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但是,扩大内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在崭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应该如何着手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呢?日前,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了“2010年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经济转型阶段的扩大内需”研讨会。来自首都经济学界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上,与会代表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扩大内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
“最大的内需在哪里?我觉得是城镇化。”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如此认为,“美国有人写了一本书《谁来拯救美国?》,答案是9亿中国农民。9亿中国农民有巨大的潜在需求,但是没有现实的需求。城镇化应该是最大的中国内需,对中国转型来讲非常重要。”他分析道,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是要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马上将有一系列的举措,表明农民工的市民化。现在有约1.5亿的农民工,加上他们的家属大概3亿人;如果他们都市民化,简单低水平住房这一项就起码有20万亿元的内需。所以,现在有些房地产商已经看上了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县城。许多农民工在北京赚钱以后,在老家县城买一套房,马上就成为中小城市的市民。所以,放开中小城市这样一种政策,对于人口的合理流动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的潜在内需。当前,要抓住金融危机以后大量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实现安居和创业的梦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室主任张承耀则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突破口———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中国衣和食都解决了,但住和行没有解决。住的本质是行,行解决好了有助于住的问题的解决。”他举例说,“伦敦、巴黎人民都住在郊区,开着小汽车,到郊区接合部乘地铁上班干活。现在北京的天通苑有这样的试点,有那么点意思。但困难在于,城区的地铁没有形成网络。”他认为,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这会解决城市高房价的问题,有助于消灭城乡差别,从而能够为扩内需提供保障。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扩大内需必须切实解决人们头痛和埋怨的现实问题,比如说要推动校车和地铁大发展,以优化城市交通。
扩大内需要依靠分配制度改革
“内需拉动要依靠什么?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四个环节来看,每一个环节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如果做好的话都能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找出其中的主要环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占阳教授如是说。从这四个环节来看,他认为现在增加供给不是核心环节,因为现在是产能过剩;改善流通不是主要环节,因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流通渠道不通畅;刺激消费更不是当前拉动内需的主要环节,因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民缺少消费欲望,而是有消费欲望的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的消费能力;最后一项就是分配,他认为当前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这是现在必须作为重点考虑的。分配制度本身包括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他认为,初次分配非常重要,中国工资水平从长远来看必须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短期内如果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势必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还必须得有一个过渡,所以就目前来说,应该主要的是解决二次分配问题。对于二次分配问题,他认为不宜于仅仅理解为解决极少数特困人群的需求问题。他说:“我讲一个数字,2007年的时候,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总收入是9万亿元,而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仅仅是10万亿元,基本上是1∶1。只要看一下这个数字就可以知道,二次分配必然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拉动内需问题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短期内拉动内需靠二次分配改革,真正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李泊溪也谈到了扩大内需的收入分配问题。她说:“从数据来看,1985年一直到现在,内需并不小,只是越到后面的年份,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是在逐步缩小的。因此,我们现在讲的扩大内需问题,主要是消费问题,而不是指投资,投资是提高质量和改善结构的问题。”她指出,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基尼系数缓慢上升,2007年已经到了0.47,而且继续向上缓慢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必须考虑收入分配问题:“我们收入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积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怎么样分配?这些都涉及到根本的战略性问题,需要战略性的思维和战略性决策”。
扩大内需要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
“要扩大内需,我觉得抓手是要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最近有一个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的7.3万亿贷款里头,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拿了整个贷款的91.2%,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只拿了整个贷款的8.2%左右,却创造了绝大多数的新增就业。因此,未来金融改革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建立起一个能够为小企业融资的机制。这个机制建立起来了,劳动力市场才会紧缺,人们的收入就会不断增加,从而为扩大内需提供前提。”关于怎么样把我们金融体系向小企业倾斜,他认为:“现在不是理论问题,甚至都不是政策问题,而是一个执行的问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消费信贷公司等机构,怎么样让它扩大,怎么样让它真正活跃起来,怎么样上规模?这是需要我们真正思考和研究的。
对于80、90后的消费能力不足的年轻人,汤敏认为应该通过消费贷款的方式或者金融方式来解决其消费问题,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来实现。对此,张承耀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扩大内需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银行信贷放在生产领域不如放在消费领域。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因为消费信贷太多了,而中国的消费需求不振,部分是因为消费信贷不发达。在个人征信系统日益完善的当前,扩大内需就是要鼓励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分期消费,通过金融方式解决即期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农业银行研究部原主任郑良芳教授认为,近几年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业股份制改革。未来,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业股份制改革还将继续。我们一定要防止肥水流入外人田,这样能让更多的国人分享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并且拉动内需。
扩大内需要发展好民营经济
“切实发展好民营经济,才能够真正启动和提升内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说。他认为,发展好民营经济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需要解决认识问题,即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性质的。其次,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该围绕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体系建设和适应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机制建设进行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推进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国家进一步跨国发展奠定金融体系基础和金融支持基础。第三,进一步完善促进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家族企业的现代化问题。不是简单否定家族制,但家族企业应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吸纳社会智力,吸纳社会参与新的治理机制,练好内功。第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重点解决从过去强调做大,强调横向联合与兼并,转向强调做强,强调纵向强调分工,强调专业化,强调提高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力。
辜胜阻也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城镇化,而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鼓励创业,把农民变为市民,把蓝领变为白领。
扩大内需要改善消费环境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杨红灿介绍了当前的消费纠纷出现的几个新特点:一是消费纠纷数量大、种类多。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件数每年都在70万件左右,居高不下,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些投诉的案件涉及到了群众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群体性的投诉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食品、商品房、汽车、公共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增多,造成的损害后果非常严重。三是新型的消费纠纷不断出现。随着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方式日新月异,新的消费问题和消费的纠纷不断增加,比如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分时度假等。这些消费纠纷涉及到了广大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需要妥善地处理消费纠纷,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张承耀提到了消费时间的问题。“中国已经告别短缺时代,大宗消费品基本供需平衡。现在很多人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消费意愿,却没有足够的消费时间。扩大消费的本质是扩大消费比例,这就需要扩大消费时间比例。”他建议:“每周工作4天,每天10个小时,依然是40小时。这样就有足够的消费时间了。”
扩大内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扩大内需需要后现代化的解决思路,也就是利用信息化的后发优势,直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自己创造财富。”中国电信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培芳认为扩大内需可以走信息化之路。她认为,信息化主要使用两种资源,一是技术资源,包括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等,其主要来源是硅。二是智力资源,来自于人们的大脑。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问题,可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根本上有助于扩大内需。她表示,农业社会是群体族群理性的社会,社会结构是族长、家族中心式的结构,工业社会是宝塔式的结构,信息社会是扁平、分布化的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下,需要建立新的经济市场模式。她呼吁当代经济学家:“能不能在达尔文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研究一个新的经济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经济研究所于立新谈到了网络营销拓展在扩大消费中的作用。他说,“互联网在没有政府全面支持下异军突起,在未来的网络营销、网络拓展、网络市场开拓方面都大有潜力。这是增长潜力巨大的新型消费,对我们国家消费领域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他认为,温总理近期强调要加快实现三网融合,这对于推进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出现市场垄断,要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让互联网的生产力全面发挥出来,把吸引消费的有效供给创造出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