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英雄”,有时也靠谎言


                                 创造“英雄”,有时也靠谎言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为真理。这话虽说荒谬不堪,但在现实社会中总有它存在的基础。比如英雄,有时完全是杜撰出来的,对此想必人人心中都有同感的吧?

     记得我熟悉的某一位人物,他是1995年全国十佳青年。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此人不说劣迹斑斑吧,也干过不少缺德事,就在读中学的时候,由于破坏公物还被学校开全体校会点名批评,受到记过处分。他的那些所谓“英雄事迹”,知情人都知道差不多完全是杜撰出来的。可就是这样一位表现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竟然也上了全国十佳,而且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后来还竟然回到处分过他的母校做英雄事迹宣讲。唉,悲哀啊!

     虚荣之心人皆有之,投机之心人皆有之——这虽称不上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起码也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吧。最近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影片描述的是1994年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那段悲惨历史,意在警醒人们以史为鉴珍惜和平。这是一部非常有感染力的宣教片,它拍摄于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获奥斯卡多项提名奖。影片宣传说该片是根据一位叫保罗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他在大屠杀时历经千辛万苦设法营救了1268图西族人,于是这位“辛德勒”第二便在屠杀十年以后靠一部影片而名震世界。

     应该说,这部影片是在写实、是在讲述历史真实。可是它糟糕之处就在于,把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当做真事公布于世。事实上,这家卢旺达饭店的确如电影所述,是一位比利时人所开,名叫米科林饭店,饭店经理正是叫保罗·卢塞萨巴吉纳,他就是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据说《卢旺达饭店》的导演乔治·特里,为筹拍一部纪念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的影片,特于2003年去到卢旺达实地采访,恰巧就住进了米科林饭店,而这位“辛德勒”第二——饭店经理保罗得便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伟大壮举”,这便是这部影片的取材来源。

   应该说这位经理是非常称职的,因为他眼光十分敏锐,他就知道靠这部影片他会红遍全球的,而且也为这家饭店做了免费宣传,两全其美啊!不信你看,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都接见了他,还颁发他“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就差点颁发他“诺贝尔和平奖”了。可是,有关他的“英雄事迹”完全子虚乌有、是其本人杜撰出来的故事。他靠卢旺达人民的鲜血、靠世人对卢旺达人民的同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从而欺骗了世界。下面是《中国新闻网》记者对卢旺达现任总统卡加梅的一段采访

    记者:您看过电影《卢旺达饭店》吗?

  卡加梅:看过。

  记者:您认为这部电影是对那段历史的精确而客观的写照吗?

  卡加梅:这部电影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它把卢旺达大屠杀重现出来,观众甚至可以从这样一部虚构的电影里回顾那段历史,通过那些未曾真正发生或存在的故事和人物来了解大屠杀。首先要承认,电影反映了卢旺达大屠杀的部分现实:大屠杀发生在卢旺达,这是真的;联合国部队当时在卢旺达,这也是真的。而且也如电影说描述的,在卢旺达境内的一些地方存在这样的饭店,包括电影中的饭店原型。但关于电影里的主角的原型,这个人后来声称、或者说通过电影来宣称,他是个英雄,说他曾经在大屠杀中挽救了很多人,这不是事实。他在那家饭店里没有救过一个人。他曾经在那家饭店就职,因此他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他利用这些谎言来编造了一个故事,使自己成为一个英雄,一个政治英雄。电影里的这一部分丝毫不是事实。但不能去责怪演员,或者电影背后的制作班底。他们是无辜的。但对于试图利用这部电影达到某些目的的人,我想他们与大屠杀本身同样险恶。这就是电影与实际的差别。

      是啊,某些利用电影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同大屠杀本身一样险恶!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有些人为名、为利是不惜以任何手段的!《史记》中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总结的多到家呀,看来,我们现在人并不比古人高明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