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掴门”撕裂教育公信力的伤痕如何弥合?


“掌掴门”撕裂教育公信力的伤痕如何弥合?

 文/魏展勇

 

    前日,汕头市龙湖区一家高价幼儿园内录制的一段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两位幼儿园老师“口头指挥”一名幼儿园女童掌掴、脚踹另外一名男童,更有多名小孩在一旁惊呆“观看”。视频内,有清脆的耳光声、孩子的哭泣声,还有录制视频和口头指挥老师的笑声……(5月16日《广州日报》)

图:朱慧卿

 

    看到此则新闻,你会想到什么?师德,没错,相信很多人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关于师德沦丧等一系列表达内心愤怒的词汇,因为类似的事情发生得太过频繁,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老师个人道德引发的问题,让各种丑闻频频侵袭我们的感官。所以,网上立马有一篇题为《被打的是孩子“受伤”的师德》,矛头直指当前社会存在的师德问题。

 

    诚然,倘若没有这两位幼儿园老师的“口头指挥”,也就不会发生虐童事件了,因此,评论者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建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考察,在引进师资力量的同时,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让孩子远离虐待和伤害。这种建言在某种程度上充满着“诱惑”,解决问题,教育部门把好师德关即可!其实不然,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我们都知道,4岁女童充当的只是整个闹剧里的小角色,是两名幼儿园老师羞辱凌虐其他学生以彰显自己特有权威的道具。说到底,只是权力暴力下的一个道具,由权力暴力制造的可悲的牺牲品。

 

    显然,“掌掴门”事件发生后,多数孩子的心灵已受到严重伤害,需要一段漫长的心理救治期。但是,充当权力暴力道具的女童满是暴力的心灵又将如何拯救?同时,由“掌掴门”撕裂的教育公信力的伤痕又将如何弥合?

 

    我认为,当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师德良知的拷问,并由此加大对师资队伍的考察、整顿,更需要做的是,改变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权利不对等的现状。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学校,作为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有听从老师的义务,而没有不接受老师命令的权利。事实上,这并非今日才有,古已有之,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权力至上的观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旦学生不听话,或者出现叛逆,便会采取教鞭、罚站等种种手段予以惩罚。自然,这些手段所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彰显教师权威,客观上也能做到严厉的管教学生。对于家长而言,往往也会告诫自己孩子一定要听老师话,似乎老师的话已成了金科玉律,慢慢地,学生没有了质疑的精神,即使被打,也没有了“反抗”。

 

    在“掌掴门”事件中,肇事老师之所以选择虐童,缘由是他们认为哪个孩子不听话,就让班里的4岁女童“批评他一下”,作为打手,同时也作为学生,自然只有听从老师的吩咐了。在整个事件当中,我们看到的只有老师无上的权威和权力。

 

    可以说,“掌掴门”发生最根本的原因便是这种被老师、家长崇尚和学生敬畏的权力,一种不对等的权利。反观之,我们不断抨击师德良知,最终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治标不治本,由此,我认为,不妨在学校加快构建一种权利平等的气氛,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的权利,老师教学行为受到约束和监督,我们才能期待一种没有暴力和绝对权威的教育环境的培育,才能看到类似“掌掴门”事件不再发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